绰号,也叫外号(容县方言也称之为“花名”),自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哪一个没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一般绰号中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熟识这个人和多方了解,才能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和得名由来。最近,在写一篇有关容县山歌“噱头”的文章时,我自然而然联想起了曾祖父的一则轶闻,一则与反语有关的趣闻旧事。
曾祖父生前是民国时期一名乡村郎中,在小镇上经营一爿不大不小的中药店。据族人说,曾祖父平时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救死扶伤,药到病除,深得方圆十里乡邻的称道。旧时乡下开铺做生意多是小本经营,门面装饰因陋就简,简单得甚至没有正式店名商号,而多是店以人传,誉从口出。由于曾祖父有着一个十分个性化的绰号叫“粥松”(祝风),人们渐渐地便将“祝风药店”叫开了叫响了,远近闻名。每天前来看病买药的人比较多,要长时间坐诊开方子,站柜台执药配药,忙得上个厕所都生怕让病人排队久等了。平日里得到曾祖父赊欠或者减免医药费者,十村八寨,不在少数。在生活上,曾祖父崇尚简单节俭,他日常饮食偏爱吃大米饭,而不大喜欢(或者说是“不敢”)喝稀粥,以减少上厕所的时间;唯有在晚餐时才有工夫煲制一个汤水享用,因而有“粥松”之说。松,容县方言,松唤,等闲,即不要紧,无关紧要;而“粥松”反义则是“饭紧”,意思是饭是其紧要的,最喜爱吃的,不可缺少的。“饭紧”——直言曾祖父的个人偏爱。曾祖父为何叫“祝风”?此乃一说也。
另有一说,曾祖父的药店是旧时商铺所盛行的典型的前店后厨式,每逢做饭时分,曾祖父经常在店中扯开大嗓门直喊“饭滚——饭滚——”,叫声让前后左右近邻几间铺子的人都听得见。饭滚,容县方言,饭水煮开了叫“滚”(滚与紧谐音),这时要及时减弱火力,用热气去闷,不然饭就会被烧糊。而此时此刻,正在埋头工作脱不了身的曾祖父,只好大喊“饭滚、饭滚”以提醒和催促暂离厨房的家人赶快回来减去柴火。如此一来,“饭滚”之声叫喊得多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渐渐知道此药店中有个叫“饭滚(紧)”的人,从而引申出“祝风”(谐音“粥松”)之反语。
故而有“祝风药店”的盛传。直到今天,邻近村民中上了些年纪的人,都知道“祝风药店”的来头。
而关于曾祖父“祝风”绰号的产生来由,以我个人的看法,更信服于第一种说法,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曾祖父“喜欢吃饭,晚上必有汤”之嗜好,母亲生前也曾经一再对我们提起过,说明确有其事,但她却没有进一步解释“祝风”的含义,这或许是出自晚辈对早已逝去长辈隐私的尊重吧。笔者属“六十后”,年近五十,当然无缘见上曾祖父一面,有关他的奇闻逸事,只有从旁人之口得知,零碎简略,真假掺杂,有时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原来一直以为曾祖父的名字就叫祝风,其实这是曲解、是误读。直到去年祭拜曾祖父“祝风公”时,在坟前听堂兄弟无意中说了这么一个“典故”,我才算彻底明白了“祝风”(粥松)的由来。
原来,“祝风”这个绰号是善意的无侮辱性的昵称,承载着亲友们亲昵、亲密的厚重感情,绰号中更是饱含着村人对曾祖父爱岗敬业精神的称颂之意。正因为曾祖父医术好有人缘,体恤民间疾苦,虽积攒了些家业,过着比较殷实的生活,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和叔伯家在土地改革中却没有被评上“地主”和“富农”,只是象征性地给划了个“中农”成分。乡民的轻饶,祖辈的恩泽,让我们后辈在那个可怕的“成分论”特殊年代能够抬得起头来,没有沦为人神共愤的“地富反坏右”后代,没有成为那个时代在政治上被打入另册的“贱民”,真是万幸之极。
可惜的是,我们后辈没有一个继承其悬壶济世的“衣钵”,将“粥松”“饭紧”的故事一代代传承下来。
谨撰此文以记之,缅怀祖宗持家创业的历史。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