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利
她,一个45岁的女人,尽管坐在记者的对面不过2米远,但却说只能看到我的大致轮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她属于一级盲人。在明清街136号——刘霞盲人按摩中心,她一边为患病儿童推拿治疗,一边用纯正的博山话诉说,让我探寻她的人生轨迹……
1969年初冬,刘霞出生在博山区域城镇南域城村。一出生,她就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疾症,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07!濒于完全失明的边缘。说起来,也是家庭的不幸。她家兄弟姐妹四个,两个姐姐全盲,父母亲、一个哥哥视力正常。14岁那年,她在域城一中读完初中,因为视力不好,就失学回家了。在学校上学,她有自卑感,但却又充满自信。她绝不服输,依靠自己的聪颖和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列居班级前五名。这期间,老师非常照顾她,总安排她坐在第一排。初中毕业,她的理想是能够考取一所中专医校,未来当一名医生,为别人解除病痛。然而,老师一再告诫她:“像你这样近乎全盲的考生,那个学校也不会要你。你就死了这份心,还是等有机会去盲校学习一技之长吧!”回到家闲下来,她学着帮助父母做家务,去村边水井挑水。另外,每天还要去接送两个在盲校上学的姐姐,走小路要爬上一道陡破,耗时10几分钟;若遇上阴天下雨,就要绕道大公路走半个多小时。
1995年,她正式拜淄博市盲人协会主席韩克常为师,开始学习盲人按摩技术。两年后,她学有所成,回到村里悄悄为庄里乡亲们按摩治病,开启了她的盲人按摩之路。此时,她心里也萌生了到外面闯一闯的念头。她说:“不麻烦别人,自食其力就是我的最大夙愿。”
2000年夏天,她来到张店,在体坛小区开办了“刘霞盲人按摩”诊所。由于是第一次开店,她心里没底。当时房子狭小,仅有20平方米,每月房租200元。尽管如此,她依然担心不已……初来“大城市”,她四顾茫然。小区居委会负责人是个热心人,一眼看透了她的心思,及时为她提供优惠条件,让她用按摩费抵顶房租,消除了她的后顾之忧。一天接待患者2—3人,每次10元,满打满算,一个月的收入不超过1000元,除去水、电、房租等费用,纯利仅剩500—600元。从此,她在张店逐渐扎下了根,也标志着她的事业正式起步……
后来几年,她又辗转西六路、紫荆园等小区开店,为难以计数的病人解除病痛,技艺不断提升,在淄博中心城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盲人按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0年7月,为扩展业务范围,她决定在明清街开店。明清街136号,楼上楼下,面积约150平方米,位于商业街繁华地段,人来人往,商业潜力大。为使刘霞盲人按摩中心尽快开业,高新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及时为她办理了营业执照、减免税手续。她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后,把一楼定位于小儿推拿,二楼定位成人盲人按摩,力使业务量各占半壁江山。现在,刘霞按摩中心工作人员5人,每人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成为盲人就业的重要地方;每天前来按摩、推拿的患者多达50—60人,生意兴隆!
2013年4月,家住高新区一诺·阳光花园的一个男婴,出生20天就患上了斜颈,头几乎贴到了肩膀上,俗称“歪脖子”。父母抱孩子先后去市内几家大医院就诊,都说不能用药物治疗,需要等到3岁以后做矫正手术。无奈之下,朋友们建议家长不妨给孩子做推拿一试。家长抱孩子慕名来到刘霞盲人按摩中心,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推拿治疗,孩子的脖子康复至和正常孩子一样,原先脖子右边一颗红枣般大的结节消失了。家长感动地说:“非常感谢!这下,我们就不用做手术矫正了,终于让孩子免受皮肉之苦。”
市直机关一位干部,不到50岁就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肌肉出现萎缩,两大腿明显不一般粗,走路很疼,晚上不能入睡,严重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吃药没有明显效果,做手术他又担心有医疗风险。为治好病,他先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最后,他决定采取保守疗法,来到了刘霞盲人按摩中心。经过近一年按摩治疗,这位机关干部走路不疼了,开始坚持正常上班,甚至可以去郊外爬山。
刘霞盲人按摩中心贤才汇聚。李明,是一个33岁的年轻人,多年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伤及视神经,导致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只有0.1的视力。为谋求生存,他学会了盲人按摩技术。近年来,他先后在东营、烟台、黄岛等地漂泊,让家人担忧。2010年9月,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刘霞盲人按摩中心工作。刘霞待他如子女一般,处处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为此,在这里工作的盲人朋友都称呼刘霞“刘阿姨”。不久,李明和女同事张云飞恋爱、结婚,一对盲人牵手百年。
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刘霞侃侃而谈:“下一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巩固和提高传统盲人按摩技术的前提下,注重科技治疗,计划引进一批微波、光波、离子波等先进治疗设备,大力推广保健医疗。同时,还要扩大小儿推拿范围,争取为更多的家庭造福,为社会贡献我们残疾人的余热。”
如今,刘霞的女儿正在省城一所医科大学读书,曙光洒满她的家庭。她不仅自立,也实现了自强!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