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静 方圆
自贡,古老的千年盐都。当年林立的井架,见证了盐卤开采的盛况。时过境迁,如今地下隐藏着难以计数的废弃盐井,里面泄漏窜出的气体、卤水,会构成安全隐患、污染土地。修补地洞,排除这些“隐形炸弹”,解决这一难题,需要资金,还需要技术。
4月的川南,空气中已有些燥热。
自贡市大安区大山村。池塘边,一根塑料软管一头伸向砖头搭起的灶台,另一端则伸进深不可测的地洞里——一口不知废弃了多少年的盐卤井。盐卤井的直径只有1米左右,与普通井口大小相当,但有多深,却没人说得清。村民们将井里漏出的天然气引出来烧火做饭。
“这些井都几千年了,早都通到地球肚子里去了!”一位老者说,这些废井当地人叫“地洞”。“一个个地洞就像隐形炸弹,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自贡市国土资源局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说。
探洞
历史遗留下来的“隐形炸弹”
顺着大山村村口一条小路走上百来米,即可看到草堆里冒出的半人高铁阀门。下面锁住的即是几年前爆管的盐卤井,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15号井。距其不足10米处,还有一座锈迹斑驳的井架,下面隐藏着8号井。村里已查明的地洞有14个。“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从事了50多年盐卤井研究的高级工程师刘述荣给记者科普了一盘:自贡的盐井多是伴生矿,伴生有卤水和天然气。自流井地质结构复杂,无孔不入的天然气会沿着矿井的通道外漏。最初,盐井采用的是顿钻开凿,即用木柱固井护壁,井眼下部大部分是裸眼井,为开采后期的卤水、伴生气提供上窜的裂缝通道;另一种老井虽然是用高强度的钢制套管固定护壁,但多年之后会因腐蚀造成穿孔,仍然形成卤水、伴生气上窜的通道。“自贡有上千年的盐卤开采史,留下了逾万口古盐井群,全都是无主矿井,有的采完矿用黄泥巴一堵了事。”
地洞主要集中在大安到贡井一带,长约10多公里、宽约两三公里的区域。“以前自贡遍地打井,放眼望去,到处都矗立着高高矮矮的井架,一个井架就代表一口井。”自贡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站站长朱映宏介绍,因为时过境迁,很多井口都找不到了。
一旦卤水、伴生气的通道形成,就会对井口附近的地下水造成污染,周边土地会盐碱化。如果用受到盐卤污染的水进行灌溉,会进一步加剧耕地的盐碱化程度。
在现场,记者也明显闻到臭鸡蛋一样的味道。“夏季在下风口,半里路外都能闻到。”大安区国土资源局局长钟向林说。
补洞
封堵一口井至少要花120万元
这些张着大口的地洞让当地村民担忧。村主任王敏隆现在每个月都会接到区政府的电话,专门询问村里这两口井的情况。
2009年8月,大山村的盐卤井炸开了,封堵井口的铁阀门和管道被井下的气体撕裂成了碎片。爆管过后,尝试着对15号和8号井进行封堵。不过很快,这项工作搁浅了。
“主要还是经费问题。”大山铺镇国土所所长周健说,他们曾经采用了一种封堵工艺:从井口重新钻到裂隙地层,再放入套管稳住井壁,将水泥浆通过套管裂隙处挤压至地层,从而封堵地层裂缝。即使一切顺利,封堵一口井也需要120万元左右。在封堵过程中,由于地下岩层早已发生变化,8号井钻至井下244米处就连续遇卡,“钻头打坏好几根,费用已远远超出预算,不得不停下来。”
省上也在努力。去年申报的“自贡市大安区盐卤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获批。包括大山村的8号井和15号井在内,大安区共有5口井被划入治理项目。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一位负责人介绍,四川省从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中挤出980万元用于废弃盐卤井治理。
目前自贡采用的是“区域防治、疏堵结合”的方法。“第一步是封堵这个区域内5个影响大的井口,减轻卤气对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通过封堵,我们希望把地下的卤气逐渐挤压到一个出口,通过那里集中释放。”钟向林表示,如此一来,既能减轻地下气体压力,防止再次爆管;如果气体条件达标,还可以加以利用。
钟向林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治理区域为凉高山单元中的33井、大40井等5口井,如果治理获得经验,就可用来指导后续的废气卤井治理,这5口井也就成为“示范工程区”。
“封堵施工包括拆井口、提油管、通井、地球物理测井等多个流程,目前勘察设计招标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施工单位招标。预计今年年底前,5口井即可封堵完工。”钟向林说。
“从某种意义上,自贡也在为全国探路。”刘述荣说,产盐区都有共性问题,千年盐都的难题,现在、将来也会在别的地方出现。
新闻推荐
借助“五定班列”对接北部湾港口本报讯(赵凯记者杨国庆)5月19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考察团对西南(自贡)无水港项目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目前,位于无水港舒坪物流园区的北部湾油脂项目已启动建...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