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乐至县通旅镇红紫厂村一派繁忙景象。微风吹来,果香四溢。300余亩猕猴桃到了丰收季,果园主人丁建国正和工人们一起采摘最后一批红心猕猴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脸上。
“丁总,你把丢三落四的毛病改了要不要得?那个‘果品检测报告\’在的话,今年的猕猴桃就又要高个价啰……”该镇驻村农技干部黄文星时不时“敲打着”丁建国。
“就是,不仅要改丢三落四的毛病,还要多学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只当‘翘脚掌柜\’要不得。”驻村“第一书记”黄汉鑫也打趣着说。
“有你们这些‘保姆\’在,我这个‘甩手掌柜\’当起安逸!”丁建国的回答引得工人一阵欢笑。
返乡创业
“老丁”当起“甩手掌柜”
说起丁建国,在通旅镇是远近有名,他是乐至县政协第七、八届委员,曾经是一家物流企业的老板,生意红火时,手下员工达200多人。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他的物流公司出现严重亏损,短短两年时间,公司资产严重缩水,最终破产。
然而,丁建国不是一个轻言失败的人,他决心重新站起来。2011年,丁建国回到老家通旅镇,经过广泛调查,他看到猕猴桃的美好前景,决心在家乡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
“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王\’,又称为‘美容圣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就为什么选择猕猴桃,丁建国笑着说道。
2012年,在通旅镇党委政府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丁建国陆续投入资金450万元,在红紫厂村流转土地150亩,返聘周边农民进园务工,栽上了3年挂果的猕猴桃21000株,成了红紫厂村的特色产业。
“老丁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不管是立杆杆还是搭架子,他都和我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干,非常能吃苦,我们都以为他是个‘老把式\’。”1组村民袁家乾笑着说,“哪晓得,这两万多株苗子一栽下去,他不懂啥时候除草、啥时候施肥、啥时候修枝,喊我们这些打工的看着办,完全是个‘假把式\’。果园交给他女儿来打理,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誓拔穷根
“工作组”甘为“保姆团队”
创业有隐忧,干部有所为。鉴于猕猴桃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驻村农技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建议丁建国在猕猴桃成长期发展林下经济,套种中药材,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额外增加收入。
丁建国采纳了镇村干部的建议,在猕猴桃林中套种白芷、辣椒、榨菜、玉米等经济作物,2013年至2015年底,仅林下经济就为他带来了近50万元收入,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5年9月,红紫厂村迎来了县统计局下派的“第一书记”黄汉鑫,这个有见识、有知识、有能力的“第一书记”帮了丁建国大忙。
“啥时候该修枝、施肥、锄草……说真的,我啥子都不懂,黄书记不来,我自己都不晓得种的是什么品种的猕猴桃。”丁建国盛赞着这个“第一书记”。
黄汉鑫到村任职后,和驻村帮扶工作组一起研究为丁建国进行“保姆式”全程服务,将其作为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对象,为他争取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根据猕猴桃生长阶段邀请农业专家到村讲解种植技术,利用远程教育进行种植综合学习,帮助丁建国的女儿丁小芳在淘宝网开设“丁丁私家小铺”网店,并带着果品到省农科院进行果品鉴定,不仅确定了“红心猕猴桃”这个品种,还鉴定认为该批次果品糖分、水分、维生素等含量还较高。
经过“保姆”团队近一年的帮助,今年,丁建国的猕猴桃初挂果,长势喜人,产量在2万斤左右,目前市场价每斤在12-15元之间,预计收入达20余万元。
“见到回头钱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种猕猴桃致富!”这使得丁建国种植猕猴桃的信心越来越足。今年,他打算再流转土地700多亩,进一步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同时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成立了“猕果奇园专业合作社”,其中有近30户社员为贫困户。届时这些贫困社员将以按劳入股、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年底分红,共同增收致富。
吴晓君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汤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先聪)7月21日,资阳市乐至县成都商会成立,这标志着乐至县在成都的商界人士由分散创业走向抱团发展,同时也是该县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的又一成果。在乐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