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美丽的乐至职中。□ 陈元根 本报记者 张方金
实力呈现,历史青睐,乐至职中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省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示校全国1000所,四川仅30多所,资阳市仅1所,乐至职中就位列其中,真是可喜可贺!
经过两年的努力,乐至职中国示校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办学实力大幅提升,专业建设彰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提升。
乐至职中正成为区域职教名校,发挥着示范和龙头作用。
冲刺国示
学校华丽转身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
当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示校建设时,乐至职中一班人紧紧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奋力拼搏,按照国示校标准加快建设。
学校确立了立足乐至,面向资阳,辐射川中,建设区域职教名校的奋斗目标,以四个重点支持专业为建设主体,数字化特色项目全力助推,力争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大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大提升,为建设“生态乐至”“产业资阳”服务。
乐至职中国示校建设得到乐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国示校建设中,各级投入资金总额1928.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0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经费投入705.44万元,行业企业经费投入318.82万元,学校自筹经费投入4.37万元。用于校园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对接运行机制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及多媒体设备,配备教学笔记本电脑,全校网络宽带全面升级,建好中心机房,安装了含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网络教学、安防监控等系统平台。
如今,该校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总资产达2亿元。校园环境优雅,亭台楼角,绿树苍劲,花草茂盛,绿水环绕,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园林式学校。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五大板块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是学生读书修身,练就专业技术的理想园地。
该校在校生3000余名。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制造与检修、电子商务等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专业,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正在创建四川省重点专业,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藏区“9+3”免费教育为省级实训基地。同时,该校还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该校拥有各专业所需的实习实训室70余个,图书室藏书30.42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容量达24万册。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网、多媒体电教中心、校园广播系统、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校教学和实训设施完善,建有电子、电工、电拖、制冷、数控、车工、钳工、服装制作、汽车驾修模拟、多媒体网络中心、图书阅览室等30个,总价值1560万元。校内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实习工厂2家。标准的学生食堂能容纳2000余人同时就餐。建有标准的足球场、塑胶篮球场、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器材及场地能最大量的满足师生锻炼。
学校先后荣获乐至县“最佳文明单位”“校风合格学校”,市“文明单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先进集体”、高完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优秀级学校”、“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红旗团委”、“省级劳务培训基地”、“9+3”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近2000万元投入,使我校如虎添翼。”校长邓建国站在教学大楼楼顶,鸟瞰整个校园,高兴地说,在2010年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国重的基础上,再巨资打造,如今,乐至职中已成为资阳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环境最美的职业学校,是资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和龙头,是“元帅故里绿色乐至”的一张名片。
强校强师
打造精英团队
“师高方能弟子强。我校舍得投入,打造教师精英团队。”副校长雷鸣说,近三年来,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近20万元。学校依托“二保”(确保投入、确保时间),实现“三提”(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和师德师风;提升教师的学历、职称、职业资格层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国示校建设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286人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培训10余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培训130余人次;教师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50余人次;开展校本培训10余次。
国示校建设以来,该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按照职业教育技能型、实用性、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习制度,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造就了一支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数量足够、技艺高超、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队伍。
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近年来,学校4个重点专业共培养1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扩大专业影响力,强化专业功能,扩展示范服务作用。
该校建立“全体教师、骨干教师、知名教师”的阶梯培养制度。积极营造“新教师入门有人带,骨干教师成长有人推,知名教师发展有人追”的良好氛围。通过出国研修、高校研修、跨省研修、企业研修、校本研修等五种形式,梯级设计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全体教师五类师资培训,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教师素质。近年来,学校4个重点专业共培养20名骨干教师、10名新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30余人,引进企业兼职教师23名。
学校现有一套团结、和谐、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和一批师德高尚、技艺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该校现有专任教师188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91.19%,有硕士生10人,高级职称60人,占31.9%,专业课教师12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81.25%,兼职教师23人。该校校长邓建国等70余名教师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骨干教师称号。
如今的乐至职中已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多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梯队,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
合出了精彩
彩旗飘扬,人头攒动。2015年11月20日,上海汇谷乐至昕雅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乐至职中共建的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汽车专业实训基地落成庆典在乐至中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乐至职中校企合作又一次重大突破。
邓建国在致辞时说,“引企入校”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项目、技术和师资支持,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引企入校项目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为企业培养德技双优、无缝对接的“金蓝领”,为学校师资队伍、教科研队伍培养精英,为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制定落实了《校企合作办学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订单式”培养制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建立了校企双方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共享资源等形式,强化了校企之间的深度紧密合作,形成了工学对接新态势。
乐至职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多年来,该校通过引企入校、建校外实训基地等办法,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开培养定单,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设置职业标准和课程,开设“冠名班”,企业为学生提供学费和技能实训,录用合格学生。学校4个重点专业分别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四川鑫蕾电子等 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改建新建校内实训室共5个,引企入校共建实训车间1个,建设校外实训基地7个。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乐至奇特数控、重庆凯全等3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改建新建校内实训实习室5个,引企入校共建实训车间1个,建设校外实训基地4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乐至县顺历金文化传播中心、浙江闻泰集团等7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7个。建成校内实训室11个,多媒体教室11个,校企共建“平面设计与制作”工作室1个。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与乐至天兴汽贸、资阳南骏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校内实训车间2个,建设校外实习基地4个。近3年来,订单率92.37%,录用率85.98%,录用学生在企业中稳定率达92.85%。
该校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推进,学校建立了“三重融合、四方联动、五共合作”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了“引企入校”“集团办学”“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的校企合作新态势。先后引进四川鑫蕾电子、广州冠禾服装等企业到校办厂、办车间。该校牵头建立乐至职业教育集团,加入四川爱华学院牵头的职业教育联盟,加入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构建了多元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与超迪电器、旭硕科技、天兴汽贸等1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人才培养
着力七项对接
乐至职中着力七项对接,深化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对接“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强化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的对接,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电子、机加、计算机、汽修等专业在深入省内外企业实践调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
二是对接“标准”,确定培养内容。开展岗位能力调查与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技师共同确定了既符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又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培养内容。
三是对接“学段”,设计培养环节。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学校分别设计了“三定三强”培养环节和 “三级递进”实习模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两个学段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按“订单”,专业教学有“菜单”,技能考核按“工单”目标。
四是对接“工学”,改进培养方式。对接“学习”与“工作”,构建了工学分段、交替或融合的《“3324”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实一体化、师徒对接三途径;基础能力训练、专门方向培养、专业能力应用三阶段;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双证同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赢。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室、学生、教师、作品分别与企业的工厂、员工、师傅、产品相结合,满足学生基本实习、生产实训、顶岗实习需求。构建了《333人才培养模式》: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与制作、局域网组建与维护3个方向;在校学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3个阶段;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拓展技能3种技能。
五是对接“理实”,打造教学团队。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促进“教师”与“师傅”的融合,着力打造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六是对接“环境”, 建设实训基地。强化普通教室与实训基地两个环境的对接,建设理实一体实训基地,创新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
七是对接“评价”, 构建评价模式。强化学生自评、教师(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的对接,积极探索并逐步构建了民主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分制、岗位制学生评价模式。
七项对接,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
找准学生兴奋点
国示校建设以来,乐至职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
为了做到与行业标准、企业职工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都先后引入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成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能力调研,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省内外企业学习,同时派出20余名教师到县内企业逐一走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回校后制定了“以实践为主线,教学与行业资格标准接轨”的专业教学目标。
除教师“走出去”外,学校也“请进来”不少企业能人做学校的兼职教师。目前,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8人,覆盖学校所有专业。乐至县五一机械厂刘素菊被乐至职中聘为兼职教师,担任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她用企业管理的方式管理学生,上课时间改为企业工人上班时间,对产品精度要求也提高到企业的标准,这样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环境,为今后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班打下基础。
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依托五个强化,着力于课程体系的循序构建。一是强化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活动设计,构建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制定了包含课程计划、课程安排、课时顺序、课程时数等内容的专业课程标准。二是强化工作任务描述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结构。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构建了包含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能力拓展课的课程结构。三是强化行业需求调研与学生基础诊断,构建课程目标。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诊断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构建了包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效果的课程目标。四是强化教学材料编写与教学资源开发,构建课程资源。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召开课程建设专家论证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确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本研修等形式,编写教学资料,开发教学资源。学校编写了《车工实训指导》《数控车工实训指导》等17门校本教材。构建学校课程资源库。五是强化教学改革试验与专家评估论证,构建课程认证。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后,进行教学改革试验,致力于经过专家学者、任课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估认证,逐步构建专业课程认证。
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一次教学水平的大提升,全校教师投身其中,整个教师队伍都得到阶梯式提升。全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更好了,学习劲头更足了,学习状态更佳了,学习成绩更优了。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将用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挥洒汗滴,奉献智慧,硕果满枝。在征战国示校的征途中,乐至职中已实现脱胎换骨的蝶变。如今的乐至职中已成为资阳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环境最美的职业中学,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和龙头,成功地打造成区域职教名校!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汶波记者曹礼芹)9月5日,乐至县中医医院在回澜镇举办健康大讲堂,这也是该院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活动周开展的活动之一。大讲堂旨在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讲授了健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