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四川省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为重点,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
但横向比,去年,四川省城镇化率仅为43.5%,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绝大多数市州的城镇化进程均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缺乏一批大城市,城镇质量不高,是四川区域发展的现实困难。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提速”与“提质”,四川该怎么办?
以“点”带“极”四大城市群“四箭齐发”
“点”,即中心城市。“多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点”的崛起。
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北等省份,各省前3-5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差距都不大,形成了几个特大城市共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格局。
但在四川省,除成都外,其他市(州)的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一般在100万以下,集聚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难以产生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的发展要着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作为“首位城市”,成都在深化区域合作方面走在了前列。在1月11日召开成都经济区暨三州区域合作联席会上,将此前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1+7”区域合作,扩容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在内的“8+3”区域合作。
在2011年已进入“千亿GDP俱乐部”的6个市中,绵阳和德阳积极表态:力争率先实现“次级突破”。资阳有望在2012年跻身“千亿元GDP俱乐部”,正奋力争当全省“多点多极支撑”中的一极。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当前成都平原城市群已经具备大型城市群的一般特征,川南仍处于向大型城市群过渡阶段,川东北处于大型城市群的发育阶段,攀西处于大型城市群的雏形阶段。为此,要着眼于整个“群”而不是孤立的城市,要让相关城市都能实现优化发展。
省住建厅认为,当务之急是优化四大城市群区域空间布局,对内部区域空间进行整体安排。其次是建立以城市群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机制。第三是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第四是加快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领域的多方合作。
以“宜”带“兴”宜居是城镇化最终指向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全过程。
“我们不能简单重复那种传统的道路,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省住建厅专家提出,“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做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到“十二五”末,四川省将建成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20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个左右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与江苏相比,四川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做到“提速”与“提质”同步走。
翻看四川大大小小规划图,我们不难发现,规划中都为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县城和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镇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在规划过程中,科学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形态和建设时序,解决交通拥堵、内涝、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将得到重点研究。与此配套,今年四川省将力争投资880亿元建设城镇基础设施,以“窄路幅高密度”的设计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等。
省住建厅专家提出,河流、湿地、绿地是城市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城市规划建设要更注重生态性、景观性,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要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提升城市风貌品位,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路标
四川城镇化率
2008年
37.4% 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9年
38.7% 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10年
40.18% 较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2011年
41.83% 较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2012年(预计)
43.5% 较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万瑶 采写
新闻推荐
省领导分别参加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本报讯(记者郝勇)1月25日下午至28日,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