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底成立至今,四川省审计机关共审计27余万个单位,已上缴财政资金326余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60件——
——四川审计30年发展实录
“以权谋私”获取不正当收入、私设“小金库”、滥发奖金补贴和私分公款涉及金额超过70万元;原领导班子5人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三十年前,泸州市税务局“以税谋私”的严重违纪案件,令刚参加工作的陶志伟感到震惊。三十年后,作为省审计厅副厅长,陶志伟已经过手无数的审计项目,“问题还是有,但像当年那么财经纪律松弛、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已得到有效治理。其中,我们审计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83年底成立到现在,四川审计走过了足足三十年。三十年,半个甲子。四川审计从无到有,从单薄到壮大,在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十年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278742个单位,经审计处理,上缴财政资金326余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60件,45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成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审计更多的是被称为“经济卫士”,这是社会公众对略显神秘的“审计”二字的理解,也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审计所发挥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查错纠弊。而如今,审计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对审计本质及其功能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极大地推动了审计职能在实践上的不断深化。
按照医学观点,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防护系统,审计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来说,就是起着类似作用的一个系统——提前介入、着眼预防的审计理念,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的审计目标,全程跟踪、即时监督的审计方式,立足服务、促进机制制度完善的建设性作用,充分彰显了审计的预警功能、保护功能、清除功能、修补功能。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就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生动实践。汶川特大地震后,审计对抗震救灾款物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督,促进了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从应急抢险初期比较忙乱的状况,逐步过渡到有章、有序、有效和规范化,推动各相关单位和管理使用各环节不断改进 “小缺陷”、及时纠正“小毛病”,避免“小疮”变“恶瘤”,尽量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确保不出大问题。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过程中,全省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6398条,被采纳并整改5460条,促进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300项,通过审计,促进1904个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2055个项目改进了工程质量管理,节约资金或挽回损失14.77亿元 (其中核减工程造价12.14亿元)。2013年芦山强烈地震后,审计监督继续延续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保障应急抢险阶段救灾款物规范管理、有效使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审计30年,经历着从“经济卫士”到“国家治理”认识上、实践上的巨大转变,职能作用极大发挥,方式方法改进创新,队伍结构日益完善。
□熊润频图片由省审计厅提供
服务大局 促进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审计监督的职责所决定。
三十年来,四川审计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根据每个时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突出审计重点,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审计:1989年以来,先后3次全省性粮食审计查处违法违规金额10.2亿元,核减企业亏损挂账24.5亿元,为解决粮食企业严重亏损挂账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1992年以后,先后4次对电力、煤炭、邮电行业“以业养业”资金征管用情况进行审计,收回被拖欠挤占的专项资金3亿多元,促进了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1995年开始,对省属23家大公司实施了定期审计,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9年开始,全省加大投资审计力度,每年审计工程投资300亿元以上,到2013年,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99.3亿元,审减高估冒算金额373.2亿元,为维护投资领域正常秩序、提高政府建设资金效益、节省国家建设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服务发展大局的同时,审计着力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1993年至1994年,三峡移民资金审计查出挤占挪用资金6000余万元,3个县的移民项目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处理,在全省引起极大震动,树立了审计监督坚持原则、敢于逗硬的权威性。
2012年,在审计署统一组织下,四川省对20个市(州)本级和175个县、市、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等社保资金进行了审计,并延伸调查了1439家企业、348个村(居)委会、229家医院,有力促进了四川省社会保障机制制度的完善,确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次审计中,达州市审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游从文殉职于工作一线,用生命书写了审计干部恪尽职守的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此外,审计还通过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廉洁政府的建立。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来,全省审计机关完成了对10131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负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违规问题金额共129亿元;102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促进了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严格依法处理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审计机关也始终坚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2006年至2013年提出审计建议134979条,被采纳97620条,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在近年的省级预算执行审计中,揭示了公务卡使用面较小,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仍较普遍的问题,推动有关部门制发了《关于实施省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的通知》,明确公务卡结算项目和使用管理规定,相关配套制度也进一步健全完善。今年,针对审计反映的共管专项资金分配零散等问题,省政府制发了《关于深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通知》,明确严格落实零基预算要求,细化绩效目标,逐项核定预算规模,实现“总量控制、集中管理”。
开拓创新 永葆活力
国家审计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探索为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并相应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审计三十年的历程,便是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
在审计组织方式上,四川审计敢闯敢试,拥有多项“第一”。第一个探索行业审计之路:从1984年全省选择育林基金项目进行第一次行业审计,到1995年全省教育经费审计,被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位副委员长评价为四川在全国带的一个好头,建议国务院总结和推广。第一个实行县级财政决算“同级审签”,开创同级财政监督的“四川模式”。在效益审计开展范围上,也不断开拓创新:从2003年到2007年,全省投入效益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项目的50%;截至目前,全省凡对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占主体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原则上都以效益审计的方式组织实施。近年来,又积极推动同级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向“管理”深入、“效益”延伸,关注“三公”经费支出、节能降耗等制度落实情况,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在审计技术手段上,四川审计在三十年中也实现了从传统手段到现代技术的飞跃。谭小波在上世纪80年代刚进入审计机关时,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就是“查账”,而算盘和计算器就是审计工作的常用工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审计内容已经从单纯的账本纸头扩大到企业生产流程、工程施工现场和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计算机虽然已经进入审计环节发挥作用,但大量的实地调查环节,还需要审计人员的嘴问手测。“我最记得1996年绵江快速通道建设绩效审计项目,当时为了测算赔偿金额,我们是几个人合力用绳子界定出一定范围,然后在绳子范围内一根根数竹子的数量来进行测算。”江油市审计局投资审计股股长周进华表示。而在2012年进行的“成都市耕保基金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成都市审计局已经用上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卫星影像图来对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地块进行比对分析,划出可疑地块进行现场核实,既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又实现了传统审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审计结果公开上,省审计厅也不遗余力推进。2004年,省审计厅代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计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以高票同意通过决议,从当年起,省本级的审计工作报告面向社会公开,成为了四川省法定制度。近三年来,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更是不断加大,至2013年末,全省已有省厅和21个市(州)、180余个区(市)县审计机关基本实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今年公告审计结果543篇,呈现出公开的面进一步扩大、公开的形式更多样化、公开的领域更广泛、公开的程序更规范等特点。此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省审计厅也与时俱进在今年开通官方微博;网络舆情相关线索也正式进入审计视野。
规范管理壮大队伍
“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力要运用好,最起码的要求是自身要过硬。”自身如何才能过硬?四川审计从规范管理和打造队伍着手。
在规范管理上,省审计厅组织各级审计机关逐步健全了审计质量内部控制体系,实行从审计现场取证到业务部门初核、机关法制部门复核、分管领导审定、重大事项提交业务会议研究等逐级把关措施,并自主设计研发了地方审计政策法规库。2000年以来,由省审计厅起草的《四川省财政审计条例》、《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去年对《四川省财政审计条例》进行了修订,今年《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上升为《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经通过二审,这一切构建了全省审计执法的规范化、制度化基础。省审计厅从组建到现在,从未出现过一起行政复议案件。
在队伍建设上,三十年来,全省审计机关干部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明显改善,2009年以来,进入审计机关干部1113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27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175人具有注册会计师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专业领域也从成立之初的“清一色”财会人员,覆盖到计算机、工程、资源环保等各领域。
省审计厅农业处易志刚对此深有体会。这个环境工程的博士2011年刚来到省审计厅,就成为了四川省首次开展的流域环境审计的“主力”。2011年,四川省开展的沱江流域城市生活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涉及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4个市和简阳等7个县(市)区的50余个相关主管部门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填埋场;涉及资金20.34亿元。这次审计肯定了沱江流域城市污染治理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城市普遍存在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合规的问题,并促进了当地的整改。“审计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没想到我的专业知识也能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我感觉很荣幸。”易志刚表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川审计迎来新的历史起点。当好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审计职能的要求,也是全省4000多名审计人员正在努力追求的新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通)1月21日上午9时,四川省2014年卫生下乡活动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广场启动,来自全省15家医疗机构的70余名专家和医护人员为当地群众义诊、体检,宣传防病、保健等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意...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