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为官不为,“拖”是突出表现;从严治吏,必须坚决治“拖”。
就人性而言,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惰性,慢条斯理、拖拖沓沓,如果这仅仅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涉,尚无大碍,但如果担负着一定领导与服务职责的干部沾上了“拖”字,问题就大了。无须讳言,在眼下,在我们的一些干部身上,就存在着“拖”的现象,如效率低下,工作“耍滑头”、办事“踢皮球”,该办不办、急事慢办,能缓则缓,能拖则拖,等等。干部的一个“拖”字,耽误了多少事情、延误了多少工作、贻误了多少时机、耗费了多少公帑,又折腾了多少服务对象、冷落了多少群众的心?实在百害而无一利,绝不能原宥和容忍。正风肃纪,大力治“拖”,正当其时,大快人心。
治拖须“治病”。这个“病”,就是思想上的“病”。从根源来说,一些干部的“拖”,既有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但更多的还是思想和工作作风问题,是思想“总开关”没有解决到位,透视出的是群众感情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和工作责任心缺失等。治“心病”尚需要用“心药”,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理论上说,群众是主人,干部是公仆、领导是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是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凡事有轻重缓急,但只要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能缓,更不能推、不能拖,立马就办、着力解决,这是我们的干部起码应有的责任意识。
治拖当从严。“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是一种沉珂顽疾。一些干部之所以染上“拖”的毛病,与吏治不严、纪律松弛、职责不清、考核虚置、赏罚不明等等,有莫大关系。整肃干部的“拖”,必须出重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明纪律、正风正纪,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奖惩逗硬;对“拖”字当头者,教育与处罚并重,当头棒喝,促其整改;对顶风违纪违规、屡教不改者,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治拖须增效。“拖”字当头、效率低下,轻者,耽误工作,重者,贻误事业、影响发展,害莫大焉。毛泽东同志说:“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对工作来说,就是要高效率、高质量,工作不推诿、办事不拖拉,今日事情今日毕,绝不拖沓待明日。只争朝夕,对事业来说,就是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专注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全市各级干部一定要有这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懈怠、不松劲,努力把资阳的改革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佳鹭)心中有多少温暖,身边就有多少感动……2014年12月31日,第三届“感动资阳”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王伟等22人被评为“感动资阳”人物,简阳贾家支教基金会等3个集体获得“感动资阳”...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