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今年宣城市扎实开展“工业转型升级年”活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在做好需求侧的同时,供给侧一端全面发力,工业发展“好于预期、高于上年、快于全省”。
去产能推进产业转型
开展六大行动,组织实施2016年产业高端发展、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速、信息化引领和大企业培育6个年度推进方案,全力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并组织实施《宣城市工业发展指南》,探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目录管理。今年宣城市益友金属、华和钢构件2户钢铁生产企业列入全省钢铁去产能计划,淘汰钢铁产能33万吨,拆除中频炉10台。严格行业准入,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污染与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不再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核定批准。推进宣城海螺年产16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项目实施等量置换。实施兼并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确定了169户“特困企业”名单,采取分类处置、一企一策的办法,加快市场出清,目前已有60余户企业恢复生产或嫁接重组。强化绿色发展,28个企业或项目列入安徽省工业节能产品和技术装备以及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实施宣城海螺水泥、宁国水泥厂、国投宣城电厂等重点节能项目,全力推行绿色制造。
补短板扩大有效投入
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扎实推进智能化改造、绿色发展、两化融合等220个传统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6.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产业基地,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关键性项目建设,在市开发区建设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古泉换流站项目,积极谋划智能电网产业园。深入谋划项目,抢抓国家政策改革机遇,围绕“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持续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项目,建立梯次推进的重点工业项目库。目前已谋划工业项目633个,总投资近5000亿元。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四督四保”工作要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对重点签约项目实行跟踪联系,全程做好各项工作,保障项目落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市共争取2016年度省企业发展专项63个,获得资金4885万元。安泽电工获得国家2016年第一批专项建设资金1.05亿元;中鼎动力高效燃油发动机等6个项目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78亿元;皖南电机获得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专项支持2400万元,全省仅2个;江南化工列入全省唯一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
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开展领导帮扶,完善市领导帮扶工作机制,开展帮扶“四企一项目”活动,制定培大育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困难企业和重点项目帮扶清单,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开展“优秀企业家”和“新成长型20强”工业企业评选,并在全市民营经济暨工业发展大会上进行表彰。降低企业成本,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成本减轻工业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主动参与全国全省电力体制改革,成立新型售电公司,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目前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工作。缓解企业融资,扎实用好市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推进生信集团、宣酒集团、中鼎动力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应急转贷服务力度,截至7月20日,市工投公司共为111户企业开展应急转贷业务184笔,转贷资金11.68亿元。推进产融合作,制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与省内金融机构开展信息对接。全市摸排并上报产融合作重点企业及项目279个,当年融资需求76.15亿元。(桂根)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5日上午,市委书记韩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冬云到宣州区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召开调研座谈会,强调要抓住机遇,凝心聚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听取区委...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