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市区元宝街小区的市民刘虎生向本报反映,自己瘫痪的邻居突发疾病,拨打急救电话后,却遭遇了担架“下楼难”,搬运“踢皮球”的窘境。
急救车的担架应该谁来抬?宣城市出诊人员配置情况如何?8月22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市民亲历担架难题
今年7月初,刘虎生的邻居王福祥老人向他求救,本就患有瘫痪的老人突发疾病。他就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然而,等急救人员到了,却在抬担架的问题上犯了难。
刘虎生回忆,当时老人痛苦地只能平躺在担架上,但因老人家住六楼,且没有电梯,家中又无其他亲人。急救人员中,除了一名司机以外,医生、护士都是瘦弱的小女生。
在此情形下,刘虎生只能继续打电话求救,最后找来两位朋友帮忙,才顺利将担架抬下楼。
救命的担架到底该由谁来抬?引发了市民的热烈讨论。
市民李慕华有着亲身经历。自己父亲生病时,到场的医生、护士都没闲着,能搭把手都一直忙活,这令她很感动。在她眼中,只要在场的人都应该有力出力,主动帮忙抬担架。
但家住市区康乐山庄小区的胡雯却表示,去年自己的外婆生病,医生、护士和自己根本无法将老人抬下楼。最后还是求助社区工作人员才将外婆抬上车,耽误了治疗时间。她认为,急救车出诊,患者缴纳了费用,应该得到全套服务。
有的市民告诉记者,急救时,经常遇到如何将空巢老人搬下楼的问题,一般急救医生都会帮忙抬病人,司机有的会帮忙,但总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大家不敢抬突发疾病的病人。所以他们觉得,急救车上应该多配备几位有专业素质的担架工。
担架工组建困难多
急救人员是否有义务帮病患抬担架?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宣城市急救出诊人员多为4人,即一名司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工人。但是由于工人工资等问题,对于一般医院来说,没有担架工则是一种“常态”。
“担架一般是医生和家属抬。”市人民医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在现实急救中,很多家属觉得自己付了救护车的钱,医护人员就理所应当地需要抬病人。但关于急救要做的是,尽快将医生送到病人身边,对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医疗处置。所以医院的急救任务,并不是搬抬。“但每次医生达到后,只要遇到需要搬运时,一般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认为这是分内的事。”
而针对一些市民提出的急救车应该多配备担架员的问题。市仁杰医院医生陈燕解释,急救车空间有限,出诊的医生和护士是去治病救命的,有时候还要带急救用品,多几个人坐急救车,根本坐不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出诊量大的医院来说,如果组建担架工队伍,医院尚且能支付工资,但对于出诊量小的医院来说,有时一天都用不上一次,配担架工就显得很不划算,所以就导致了干脆不配担架工的现状。
据了解,目前宣城市各个医院力求配备专业的担架工人。但由于现有的120收费并不包括担架工费用,且这类工作强度大、身体劳损严重、工资不高等原因,专业担架员的组建一直不乐观。所以每辆车都配备担架工的愿望,也一直没能完全实现。
期待完善120配备
危急时刻,担架抬起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重量,还有病患者以及家属对医疗急救服务的信任。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尚未明确提出对急救病人的搬抬责任。对急救医生,也没有明确要求其搬抬病人。
“急救现场人命关天,每个人都有抬担架的义务,但是医生护士的主要工作不是抬担架。”市民霍青青认为,正常情况下,家属应该协助急救人员抬担架。
“急救中心在接诊的时候,可以多问几句,如果现场缺乏人手,多配备几名担架员或者医护人员去帮忙,这样担架工既可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市民李亚婷说。
对担架工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部分医生表示,急救属于社会保障性质,有关部门也应该考虑,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出台一个相应的政策,增加对从事这类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
但也有市民表示,专业担架工可以社会化,组建专业队伍。对不能自行行走,需要搬抬的病人,可以按楼层支付一定费用,享受专业担架工的搬抬服务。
新闻推荐
9月9日上午,宣城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哲平主持会议。宣州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汇报了相关工作。 &nbs
●9月9日上午,宣城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哲平主持会议。宣州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汇报了相关工作。陈哲平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先行启动相关机构的运...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