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汇聚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精干农业科研力量、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的一种崭新平台。 2010年9月,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建立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16个产业技术体系。今年8月,通过“整合”与“新增”,16个体系调整为15个,以更加精准的资源配置,适应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自本期起,《农业周刊》开辟“首席专家访谈”专栏,就各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趋势以及农民关心的问题,对话15个体系的首席专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 星级记者 喻寒松
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专家汪建来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工作。主持育成荃麦725、皖科06290、新福麦1号、皖麦55、皖麦44等5个小麦新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4个,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农业部一等奖各1项。
虽然还没到小麦种植季节,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省“十三五”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研究员丝毫没有清闲的时间,忙着完善“十三五”小麦产业体系规划,与小麦规模种植户洽谈合作事项。在记者提前预约下,他才在忙碌的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虽然与2010年相比,今年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增加到 3685.5万亩、382.9公斤/亩和1411万吨,分别递增了 3.86%、12.6%和16.93%。 ”谈到安徽小麦现状,汪建来表示,近年来受收获期阴雨等灾害天气影响,小麦穗发芽和赤霉病发生严重,导致不完善粒超标,容重降低,商品品质下降,商品小麦等级低和售价低、部分农户难销售。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外,也与农户种植品种选择不合理,部分抗病性较弱的小麦品种在安徽省沿淮麦区种植面积过大有关。
据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调查,2015年、2016年全省小麦不完善粒分别达28.9%和15.2%,显著高于托市收购“不完善粒不超过10%”的指标。提升大面积生产小麦的商品品质,减少低端低效供给已成为安徽省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何抵御异常气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呢?汪建来点出了有效途径,即首先要选育与筛选适合安徽省小麦主产区的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品种抗 (耐)赤霉病和穗发芽能力,然后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着力解决大面积小麦生产的商品品质,显著降低不完善粒,提升商品小麦质量等级。在相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以及田管情况下,不同小麦品种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他举例说,在上一季小麦种植期间,同一区域两个不同的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发现,小麦容重分别是820克/升以上和720克/升以下,容重相差100多克/升;小麦不完善粒分别是5%以下和30—40%,差距就更大了。因此,从种子入手,是解决小麦赤霉病等病害的关键所在。
为此,省“十三五”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门成立了赤霉病等病害防控研究室,由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陈莉副教授任主任,计划选育优质、抗(耐)赤霉病、抗穗发芽品种3—5个,建立并完善安徽省小麦赤霉病预警系统,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开展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集成,筛选新型防治药剂、机械和方法,提高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降低病粒率。在重点突破小麦赤霉病等病害的同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还成立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研究室和小麦绿色丰产高效技术研究室,以满足市场对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汪建来介绍,“十三五期间”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要求该体系每个专家必须联系一家规模种植户 (小麦种植面积200亩以上),每个试验站必须对接两家规模种植户,直接在大户田块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带着问题干,干给大户看,让大户检验和考评体系专家和试验站的工作成效。
新闻推荐
事发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中心村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