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东校捷报频传,该校学生孔祥华被授予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近年来,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东校屡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奖,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科学精神、能力突出、特点鲜明的高素质学生。“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天生的好奇心,一定不能遏制学生的天性。”校长靳文说。
“新型净化器”屡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10月13日,合肥市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隆重举行,合肥第五十中东校学生孔祥华因设计制作了“新一代利用可见LED驱动且具有加湿功能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被授予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同时,该校董成如老师被授予合肥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
去年暑假,孔祥华向辅导员董成如老师提出了用LED驱动净化器的想法,“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多是紫外汞灯作为激发光源,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就想通过更加环保的LED驱动,再在里面加装加湿器,这样使用净化器的时候屋里也不会干燥。”
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董老师的认可,“我一直跟学生说选题一定要跟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密切联系,这个新型净化器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董成如说,他马上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所丁建军博士。指导学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导完成了相关的实验和测试。
“对于产品设计我们商讨了几十次,修改了上百次。样机制作又找到中科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的两名博士帮忙,最终对外壳又进行了美化加工。”董成如说。耗费一年时间,新型净化器终于成型了。
凭借这一发明,2016年3月获合肥市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6年4月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6年8月,孔祥华喜获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并获得高士其科普奖。
学生探索精神获专家点赞
董成如是一名生物老师,作为五十中东校的科技辅导员,带出了许多“小发明家”,获奖无数。“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是一致的。在科技创新项目的辅导过程中,我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董成如说。
他告诉记者,去年一个获奖的孩子,从日常吃的葱里提取了一种物质来防治某种疾病,“中医讲药食同源,当时专家答辩的时候就问,你从葱里提取的物质是什么?当时我就蒙了,我也不知道。但是孩子回答得很准确,‘通过我的研究,可能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当时答辩专家说,如果问我的研究生,可能也答不上来。这说明孩子的知识面很广,具有探索精神,表达又很严谨。”
据该校李燕涛副校长介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航模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今年,该校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科技类课程,近两百人参与市级各类科技竞赛,20多人获得市级奖项,4人获得省级竞赛奖。2015年,18人获得市级奖项,2人获得省级奖项。2014年,17人获得市级奖项,2人获得省级奖项。参赛数量和参赛质量逐年提高,成绩喜人。
科学精神融入课程建设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东校自1957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大爱于心,致真于行”的办学理念。致真于行就是引导学生求真,不唯书、不唯上,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允许批判,鼓励创新,为师生创新知识提供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条件,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学校将这一理念融合进学校的科学课程建设中。
五十中东校之所以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是因为学校在科学课程的建设中有优质教师资源、丰富的学生社团、高校及教科研单位等社区资源优势。学校一流的教师队伍,蕴含了学校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这些名师为学校的科学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结合自身的一系列优势,陆续开展了“专家进课堂”、“科普大讲堂”等科学课程的建设,以及机器人课程、信息学课程、天文观测课程、科幻画课程、地质科考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学校以独到的视角,直观的形式,丰富的内涵,传承着、实践着科学文化、科学魅力和科学思想,为五十中东校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努力搭建广阔的平台。
社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五十中东校以活动教育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003年初,该校冯颢同学创立了“奥西里斯研究会”,这是一个以科学兴趣研究为主的业余性协会。此后,五十中东校的学生社团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从协会创立之初的天文社团、航模社团、生物社团和机器人社团到如今,又陆续创立发展了信息社团、地理学社、民乐社团、科幻画社团、观鸟社团、模联社团、文学社团、合唱社团、啦啦操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手球社团、动漫社团、摄影社团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尤其是科技创新社团、天文社团、航模社团、生物社团、机器人社团、信息社团、地理学社、科幻画社团、观鸟社团等科学类社团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学校还鼓励学生和家长开展“大手拉小手”的活动,“我们会在家长中进行宣传,通过家长所从事研究领域的资源给学生进行相关的辅导,挖掘学生的特长,捕捉学生的创意和灵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比如说去年获奖的一位学生,他研究的是雾霾监测的便携式仪器,这个孩子有这样的创意,然后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之下,制作出成品,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董成如老师说。
给孩子一片创新的土壤
另外,五十中东校还广泛开展与高校间的合作。早在2008年学校就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博士进课堂”活动,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拓展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深受学生喜爱。再比如该校的信息学课程,就与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共建了联合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基地对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信息学和编程方面进行辅导。将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中学延伸,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正是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给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很多孩子在课外的社团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在这样的土壤中有更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兴趣,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有可能一个孩子在文化课上并不是那么优秀,但是他有创意,也许他就是一个天才,这是值得保护的。”靳校长说。 本报记者宛婧
新闻推荐
学生冒出一个念头学校育出全国大奖——吴小涛获奖背后的动人故事
——吴小涛获奖背后的动人故事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