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一中校长张涛。校长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的专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景。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是百年名校,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皖北乃至安徽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张涛是宿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也是一位名校传承者。近日,本报记者对话张涛,分享他的教育理想和百年名校的发展之道。
记者:今年宿城第一中学(下称宿城一中)将迎来110岁生日。对此,张校长能否分享一下宿城一中的教育智慧和育人经验?
张涛:宿城一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代又一代宿城一中人始终不忘教育者的担当,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所需要人才。学校始终保持教书育人的情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秉承“励学敦行,见贤思齐”的校训,坚持“博学笃志、诲人不倦”的教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塑造“爱与责任”的校园文化品格。当前,我们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培养‘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学术素养’的适应未来的高素质学生”。宿城一中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不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记者:请问张校长,您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张涛:我的教育理想是:建美丽一中,办幸福教育。“美丽一中”是指: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一流,文化特色鲜明。“幸福教育”的含义是:让学生享有成功教育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成功的愉悦,让社会享用优质教育的福祉。我希望,我们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竞技神采飞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快乐成长。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工作激情焕发,享受成功,成为专家,身心健康,幸福无涯。这就是我作为校长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记者: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大幕也已经拉开。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请问贵校如何深化高效课堂建设?
张涛:深化高效课堂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结成“学习共同体”等多种方式,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微题研究。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听课评课活动,鼓励、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信息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扎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用教育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化。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我们通过加入“慕课联盟”,推行“翻转课堂”,使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记者: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阶段。您认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而在当下的中国,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请问贵校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又如何找到平衡点?
张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项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这一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尤其是拓展性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高校招生的新要求,为学生成长为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有老师教就够了,对此您怎么看?宿城一中又如何进行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张涛: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产生影响。虽然学校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但家庭教育却是不可替代的。为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我们非常重视与家长的联系与互动。一是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二是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校工作,争取家长支持;三是利用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与方法,用成功家教的事例为家长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钟虹
新闻推荐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服务效率,徽商银行积极履行地方金融机构职责,勇于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