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焊接车辆部件。
车间内,工人正在安装JAC标志。
四位工人正在一起协作安装发动机。
冲压车间内,工人正在认真检查部件。
总装车间内,工人正在车辆底部施工。
“匠人”,习惯被称为“手艺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手艺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理念,耐心、坚持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江淮汽车的“造车工厂”内,敬业劳作的工匠们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20日上午,以“品质领先·品牌向上”为主题的“江淮汽车公众开放日”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举行。活动当天,近300位市民走进江淮汽车,参观企业文化雕塑、科技展厅、代表公司最新研发技术实力的展车,走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了解安徽车企文化和产品研发历程,并试乘试驾最热门的市场车型。
工匠在冲压5条全自动化机器人“工匠”生产线
对于现代化车厂来说,造车工人早已分为两类——人和机器人。
世界一流的模具、世界顶级的工具、机器人完成车身主体焊接、独特设计协助更加精准的定位…… 这些关键词都来自今天的江淮汽车生产线。当天,参加公众开放日的市民率先来到了工艺冲压车间。冲压车间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员工超280人,主要承担着大型覆盖件的冲压成型工作。
在冲压车间,大家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模具(要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车型)。据江淮汽车工作人员介绍,冲压模具在汽车车身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模具的品质直接影响到车身的精度、外观和刚性。
目前,冲压车间共有42台压力机和8条冲压生产线,其中有5条是全自动化生产线,拥有国内首台最大吨位2500T储能伺服压力机,全部采用计算机触摸屏技术,具有自我分析诊断错误的能力。
工匠在焊装 站在客户角度去检查问题
离开冲压车间后,现场观众一行来到了工艺焊装车间。焊装车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450余人,主要承担着汽车白车身的焊接生产工作。
刚进入车间,江淮电动轿车江淮iEV4焊装专用生产线全貌就映入眼帘。与自动化生产线不同,这条生产线主要工序是人工进行操作完成的。作为乘用车制造公司新能源产品重点生产单位,该车间承担公司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生产任务。
焊装车间的下线评审平台,主要对瑞风S7、瑞风S2、江淮iEV4、江淮iEV5及江淮iEV6S车型进行随机静态评审。通过集中评审可以充分暴露生产过程中一致性的管控,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检查问题,确保车身处于实时受控和不断改进提升中。
工匠在总装 一支年轻的活力团队
总装车间几乎包办了生产一辆车的最后步骤。总装车间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主要是承担着轿车的装配和调试工作。总装生产线由内饰线、底盘线、合装线、调整检测线四条主干线组成,全长2公里。它是自主研发的国内先进的一条柔性化生产线,能够满足多种车型混线生产,目前该生产线上的车型有瑞风S2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总装车间现有员工1200余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是一支年轻活力的队伍。为让这些年轻的员工更快更熟练地掌握装配技术,在生产线的两边,车间特别设置了班组学习园地,新老员工在工作闲余可以在这里交流工作经验。
工匠在“发动” 激光定位,装配更精准
发动机被公认为是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它在哪里安装,如何安装自然备受关注。
在总装车间的发动机安装工位前,“围观群众”熙熙攘攘。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承担着发动机总成和后桥总成的装配,其中,发动机装配使用了国内先进AGV动力小车进行装配,这部小车无轨滑行、自动导向,利用自身与车身的激光定位,使发动机装配更加精确。
据了解,凭借工匠们的努力,在江淮汽车,总装完毕一辆车只需要90秒,单班每日可以实现生产400台汽车,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汽车。
佟人冬/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俞晓红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的近作《忽如归》,以纪实性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台湾家庭在历史激流中的离合聚散,一段痛感殷深的家族悲欢史。书名“忽如归”,取自曹植《白马篇...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