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注塑机每10秒就能产出4个塑料胶芯,但即便所有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我们手头的订单还是做不过来。”近日,和县安徽三竹机电生产线上一派紧张忙碌景象,产品供不应求让企业副总江源喜上眉梢的同时也略显无奈。
“这种PA材质的塑料俗称工业机器人的‘血管’。”江源指着一款塑料胶芯介绍,该产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连接系统。目前国内同类产品在130摄氏度高温测试下,可以48到72小时不变形,而他们的产品同等条件下却能达到1000小时不变形。这样耐高温耐高压的产品优势让企业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但国内订单量快速增加,还成功打入德国市场,成为当地迈步中高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据了解,近年来,和县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严把“高质量”关,积极引进机器人、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高质量企业和高端人才,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三竹机电等企业正是受益者之一。
“2016年在德国参展时也曾引起德国经销商的注意,但那时候的产品与德国标准相去甚远,质量测试的结果只能是和订单无缘。”江源介绍,正当企业不知转型出路在何方时,安徽省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以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看到企业未来的潜力,园区负责人多次上门和企业交流洽谈,宣讲政策,企业逐渐意识到,不能只盯着小散单,要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创建上下功夫。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聘请德国工程师,对工艺、结构、原材料进行改进,一年多时间里企业拿下14项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并在去年年底通过欧盟行业标准测试,以同等质量却低于德国本土近一半的价格成功打入当地市场。
同属于和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禾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换挡加速”。
“就是我们研发出的这一张张小吸附垫,让日本、韩国的同类产品价格降了三分之一,再也不用担心被他们‘掐脖子’了。”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加海指着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的黑色塑料膜自豪地说。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显示精抛材料等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电子显示精抛材料,是电子显示产品生产加工必备的耗材。然而,该技术一直被日本垄断,直到2012年韩国才开始仿制,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仍处于空白。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我国对于电子显示屏精抛材料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但国内企业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2012年,日本供应商宣布断供,导致李加海所在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为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李加海决定自主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过硬产品。
决心已定,李加海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入自己全部的积蓄,进行电子显示精抛材料的研发。随后,李加海找到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的谭鸿教授。二人一拍即合。在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下,产品终于于2015年试制成功。初试产品各项指标基本同日本产品持平,优于韩国同类产品,一举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垄断的局面。大幅降低了国内手机、家电等诸多行业的制造成本。
“在成功进入越南、印度、台湾地区市场后,今年我们将在韩国市场发力,与韩国同类产品正面交锋,我们有信心。”李加海坚定地说。
为高质量发展铺就高质量“好路”,破解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和县建成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山鹰基金、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为支撑,省级工程中心为补充的“1+3+N”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体系。通过尝试“人才飞地”“周末工程师”等柔性人才引进新模式,实施人才集聚行动,同时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加强安居、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政策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秸秆暨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近日公开征集大会LOGO,提高展会的辨识度、知名度和影响力,设入围奖...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