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莹实习生 齐心园
通讯员鲁燕
2000年,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地处偏远的马鞍山市第十九中学,做起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今,20年过去了,当初这位年轻人已过不惑之年。任凭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他仍旧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就是马鞍山市第十九中学教师桂中华。
如同一粒种子扎根大地,汲取大地的力量,结出最香甜的果实。20年来,桂中华也仿若一棵扎根农村的“常青树”,将青春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绽放出了最美丽的青春之光。
■风雨无阻20载,用坚守诠释师者幸福之道
1月9日,新年的第一场雪令人欣喜。位于濮塘镇第十九中学的办公室里,桂中华一如既往勤勤恳恳地伏案工作。这也是他在十九中任教的第20个年头。岁月仿若纷扬雪花下的冬景一夜到白头,始终不变的则是他脸上温和可亲的笑容。
2000年大学毕业后,桂中华就来到了十九中做起了思政课教师。十九中距离市区有20公里,桂中华每天往返奔波。没有校车的时候,他经常骑车来回,加起来有40公里的路程,桂中华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名气也越来越大。
其间,桂中华有很多次离开的机会,或者去市里的学校,或者去教育行政部门任职,但最终,桂中华选择了留下。
“是十九中成就了我,只要学校还在,我就会留在这里。”桂中华坦言,自己也不是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尤其是在2009年的时候,岳父遇车祸不幸离世,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也曾想离开十九中去市区学校任教,但想到学校需要自己,孩子们也需要自己,最后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桂中华以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平凡中见伟大的奋斗幸福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那种因知足而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乡村学校一样出成绩,用“不服输”精神赢得收获
地处濮塘镇的十九中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近年来,由于受到地域及城乡社会经济布局变化的影响,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办学成本逐年增加,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桂中华说,目前学校三个年级加起来只有62名学生,师资力量也面临着结构性紧缺的困境。
可就是这样一所地处乡村的薄弱学校,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很多大赛中却频频获奖,桂中华功不可没。
因为从儿时起就喜欢讲相声、演小品,在大学时也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在十九中,桂中华一边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一边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2008年、2011年,他两次在全市思想品德学科的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了代表马鞍山市参加2012年安徽省思想品德(政治)优质课大赛的机会,一举夺得第一名。在随后的全国思想品德(政治)优质课大赛中,他又获得了一等奖,并同时获得了教学创新奖的单项奖。2013年7月,他再一次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安徽省首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了农村组的一等奖,并获得“安徽省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桂中华又被评为“安徽好人”、获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我觉得我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只想用努力证明,在乡村学校一样可以出成绩,一样可以用努力换来收获。”桂中华感慨地说道。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真情守护乡村孩子成长成才
提起思政课,或许会给人一种刻板说教的枯燥感。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真正让孩子们爱上思政课,是桂中华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不断尝试与创新,如今,走进桂老师的思政课堂,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富强的中国,给我们幸福的生活,人民房子大了,腰包鼓了,日子美了;民主保障我们真正当家作主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在你我手中握……”在给学生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桂老师用现代流行的RAP说唱形式,自编了《我们的价值观》,配上说唱音乐,由他本人配音演唱,朗朗上口,学生们很快就能记住。
讲到做文明有礼的中学生,桂中华用软件制作了《拉风漫画》,生动形象地用漫画的形式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不仅如此,在桂老师的课堂上,还有新闻播报、小短剧、MV,课本上那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瞬间就活了起来,学生学起来有劲儿,记忆和理解也自然更加深刻了。
在十九中,提起桂中华老师,孩子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桂老师的热爱溢于言表。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以身作则的好老师,才让乡村的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年又一年,桂老师送走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他们走出了乡村,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继续追寻着各自的人生梦想,而桂中华也一样,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着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梦想。
桂中华说,不管学校未来发展如何,自己都将做好本职工作,站好自己的岗,不辜负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新闻推荐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安徽跨越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大机遇、大舞台、大动力。省委经...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