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酒渊源觅踪(一)
根据考古调查,安康农业出现时间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说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汉江两岸及其川道地区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在汉滨区巴公崖(奠安塔)、东药王殿梁(旧称金堂山)、吴家坎(东坝小学)、中渡台(姚墟)及西路月河川道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农业工具和陶制生产、生活用具,并有碳化的农作物种子,如粟、稻等。出士的农业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锄、骨耜、石镰、石?、石刀及加工农作物的石磨盘、石磨棒;陶制生产和生活用具有陶釜、陶罐、陶盆、陶瓮、陶杯、陶锉等。197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汉滨区月河柏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在约50平方米挖坑内,共出土石斧35件,石铲16件,石锄6件,骨耜1件。其中巴公崖出土的阔口狭身锄,吴家坎出土的石镰,形制与现代的锄和镰刀基本相似,最有代表性。可以看出,居住在汉滨区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脱离了“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而进入到“锄耕”或“耜耕”阶段。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晨,人们将吃不完的粮食储存起来,由于存设备简陋,粮食受潮发酵引起糖化并产生酒精,于是就出现了酒。从安康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大多数是储存水或酒的容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耕而作陶”,“在原始社会食物生产的重大变革中,陶器的出现,是继人类用火之后最伟大的谷物生产技术和饮食方式的革命。”随着制陶业的产生,使谷物的炊煮、食用和运输、贮存有了保证,也利用食物发酵而滋生酵母菌,为酿酒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滨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瓮、陶罐、陶樽等陶器,能够贮存谷物和水、酒等液态食物,对于促进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的变化是其它器物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为酿酒提供了可使用的容器。这种以陶器作为保存液态物质的举措,一直沿袭到现代,安康农村广大地区就始终以陶器盛物,尤其是酿酒和制醋,无一例外地继续使用灰陶器作为发酵和流注器。陶质酒器作为酒文化的最原始载体,在安康除了陶罐、陶樽、陶杯外,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汉滨区柏树岭遗址出口的厚壁敞口瓮和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壶,陶壶上有三个小口,短颈,圆腹,平底。除中间一个小口外,肩部另开两个小口,形成鼎立之势,彩陶为红陶,陶衣上饰以深黑和赭红二色,绘三角形几何图纹。此种器物据陕西考古所研究人员称,当是史前装“咂酒”的容器。三个小口,可供三个人插入竹管或芦苇同时吸饮。
这种饮酒风俗,在汉水之南的巴山老林,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可看见,在镇坪、平利山区,农民用糯米或包谷酿成甜酒,盛予陶罐储藏数月或一年,然后用凉开水冲泡,以竹管吸吮,每逢亲朋佳宾到来,便以咂酒热情款待。
从以上所介绍的情况看,有了粮食和陶器之后,谷变酒、饭变酒的自然现象必然会反复出现,也一定会使原始先民所重视、所研究,谷物酿酒技术就是在这种反复研究中而被原始先民所掌握。安康一地出土的陶质酒具,作为酒文化的载体,不仅是酒存在的最有力无证,而且也是人们开始有选择地进行酿酒、制酒,使酒的自然属性发生质变的标志。汉滨区出土的彩陶“咂酒器”,以及其他诸多遗址中出土的陶樽、陶杯、陶罐等酒器,就是安康原始先民已经掌握谷物酿酒技术的文物见证。
(泸康集团供稿)
集团
泸康关注
新闻推荐
记者张俊安康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富集区之一,全市拥有全省59.6%的水资源,汉江安康段水质持续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与全省相比有量的优势,与全国相比有质的领先。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汉...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