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艳丽的黄色车体、车前端突出的“鼻子”、别致的“大耳朵”后视镜、自动伸展的“STOP” 停车示意臂、低矮的上车踏板、……9月5日下午,记者在西湖绿洲幼儿园看到了安庆市首辆专用校车。(《安庆晚报》9月7日)
“千呼万唤始出来。”伴随安庆市首辆标准校车的正式上路,关乎校车安全的话题再次牵动人们曾经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将校车安全的焦点维系在校车的质量上,期待上路的一辆辆校车都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铜墙铁壁”。相反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制约校车安全的潜在因素,那就是“交通文明”。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校车事故,不难发现,在分析事故责任时,总流露出怨车况差多怨交通生态不佳少的倾向。可见,当下的校车运行体系还相当脆弱,安全阀门并不牢靠,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在积聚后呈多点爆发趋势。的确,我们已经走出了自行车王国,也风风火火地迈进了汽车大国的行列,但由于缺少跟进成熟的汽车文明,于是就容易为交通事故埋下隐患。其实,校车安全不仅仅是“车”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只有生产部门、交管部门、教育部门等相互配合,同步联动,培养优质的交通文明生态,才能实现车辆的良性运转。否则,就连法律赋予的诸如禁止酒驾醉驾的刚性要求都难以落实。基于此,谁又敢保证,这种“无视”就一定不与校车迎面相“撞”呢?
保障校车安全功夫在“车上”,更在“车外”,孩子们当然需要更多中国版的安全校车,但也不能忽视司机素质、运行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短板,如果车况标准升级了,但把持方向盘的司机素质低劣,那么车子依然会驶向灾难;如果校车司机防范意识强化了,但周围的车主依然不依规行驶,同样可能招致“飞来的横祸”。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校车的“赋权”,旨在以严规苛政确保校车的安全,这种制度设计的落实,既依赖于有关部门的严格执法,更需要全社会的普遍遵从,以期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活力的交通文明氛围。
众所周知,每一辆校车上寄予的是家庭的希望,承载的是民族的未来。汽车社会的滚滚洪流中,校车寂寞而单薄的身影,应该牵引全社会关注的眼光。无论是社会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间或父母学生,都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合力构筑文明的交通,以便让交通的文明保障校车永远安全。
新闻推荐
露馅后爱面子的司机丢面子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