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发现的先秦铜矿,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较少,主要有内蒙林西大井和山西中条山,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长江中游有湖北的大冶铜绿山、阳新港下、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等,在长江下游有安徽皖南的南陵、铜陵、繁昌及江北枞阳、安庆等地的先秦铜矿点等。就时代而言,中游地区以瑞昌铜岭的年代最早,可达商代中期;皖南区以铜陵木鱼山的年代最早可达西周早期。从规模和时代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铜矿采冶活动不仅规模大,而且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应是南方重要产铜带,即南金产地。
据裘士京先生研究认为,当时南金北输中原王朝的方式,主要有“贡金、献金、交易、馈赠和俘金”等多种途径。前四种途径是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的,而后一种则是征伐掠夺。在西周金文中,有关周王朝向南方用兵征伐荆和淮夷、掠金、俘金的记载屡见不鲜。如有关征伐淮夷的铭文有:周初《蔡侯鼎》铭:“蔡侯获巢,俘厥金。”《仲偁父鼎》铭:“伐南淮夷,孚(俘)金。”《师寰簋》铭:“征淮夷,……俘吉金”。《翏生盨》铭:“王征南淮夷,翏生从,执折(斩)首,孚(俘)戎器,孚(俘)金。用作旅盨。”《曾伯簠》铭:“克狄淮夷,印(仰)燮 繁汤(阳),金道锡行。”俘金“指缴获青铜原料,即粗铜或经提炼的精铜。淮夷、南淮夷,居住在淮水中下游地区,其地与沿江、皖南等产铜区接壤。上述铭文记载表明,周王朝用兵淮夷除征服外,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打通”金道“,掠夺那里的铜资源--南金。有关伐荆的铭文,有”俘金“、”得金“等记载。如《过伯簋》铭曰: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乍(作)宝尊彝。”《鼒鼎簋》铭曰:“鼒鼎从王伐荆,孚(俘),用作钵簋。”俘字后应有宾词“金”,即“俘金”。《御簋》铭:“御从王南征,伐荆楚,又(有)得,用作父戈宝尊彝。”“又(有)得”,应为“有得金”。这里“俘金”、“得金”,均指在伐荆战争中获得铜,因而铸作新铜器,以示纪念。这表明荆地在当时也曾是南金重要产地之一。
以上所举之器,多为西周昭王、穆王、厉王、宣王时器,铭文记载多与征伐、掠铜实史有关。这表明周王朝与南方产铜区的正常进贡、交易渠道一旦受阻或断绝,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周王朝对荆楚、淮夷、南淮夷诸邦南征的重要目的极可能与攫取铜资源有关。唐兰先生则明确指出,商周王朝南征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掠夺南方的铜”。
关于《曾伯簠》铭中所说的“金道锡行”,郭沫若先生认为,“古者南方多产金锡,金道锡行言以金锡入贡或交易之路”。这条“金道”与淮夷有关,“克狄淮夷”,指周王朝征伐淮夷,目的是打通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输往中原的铜资源之路。《禹贡》载扬州贡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此道从太湖笠泽(今吴淞江)出海,沿海北行,达于淮口,溯淮而行,至于泗水,分两道,一道沿泗水北上达黄河流域,另一条继续西行沿涡、颖水上行至中原。春秋后 沟开通后,可由江直接入淮。从皖南及沿江产铜区的地理环境看,西周以前走这条水路绕行路远,风险大,似乎不大可能。当时的交通最可能的是水陆并用,即由皖南矿区的大通河、秋浦河、青弋江等支流进入长江,沿裕溪河进入巢湖,再转陆路径北淝水等进入淮水,然后沿颖、涡、汝等支流上溯进入中原,此外淮水以北为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当铜料进入淮河后,亦可经泗水或陆路进入中原或海岱地区,上古时应有陆上通道。
说到的繁阳,是当时与铜有重要关联的地点。春秋时的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县北之30里汝河北岸,位于淮河支流上。西周时此地为周王朝与淮夷争夺的重要地点,繁阳以东以南为淮夷所控制、活动的地区。繁阳历史上不产铜,但出土器物的铭文中却有“繁阳之金剑”,表明其铜来自于繁阳,当时的繁阳曾是重要的铜交易地点。春秋、战国时期,繁阳为楚占有,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既是楚北上的战略要地,又是重要的铜锡集散地。
关于皖南古铜矿冶炼物输出路线,近年来有人从科技考古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中国科技大学秦颖等人经过长期研究,综合地质、冶金、化学等理论,对皖南地区铜矿石、炼铜渣和铜锭的微量元素对比分析入手,将铁和镍作为该地区古铜矿冶炼产物的特征元素或指纹元素。通过对淮北地区出土的商代至春秋的铜器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部分标本的微量元素含量,与铜陵地区古铜矿冶炼产物特征微量元素标志相吻合。进而推定其部分铜料可能来自皖南古矿区,这为“南金”北输提供了依据。
新闻推荐
序号专业名称学制(年)考生类别及计划数(人)备注计划面向普通高中面向中职1护理3260260文100、理1602助产3120120只招女生文50、理703临床医学3210180304康复治疗技术36060文30、理305医学检验技术330...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