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决定家业兴败,决定儿孙成长,决定党风政风良莠。有人说,有什么样家风,就有什么样作风。
在我们安庆,就有三个家风育人的典型家族:桐城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勤政清廉,六尺巷的传说彰显了谦恭礼让、和睦容人的邻里美德;怀宁邓家,以邓石如、邓稼先为代表,耕读传家,家学渊源悠远而持久,世泽绵长;太湖赵家,以读书为第一等好事,乃至诞生了赵朴初这样的大家。
可观照近年不少贪官之轨迹,大都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是坏了家风。有的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有官同享”,遇事写条子走门子,面对子女违法乱纪,便利用权力干预,至于随自己公款旅游,一同吃请,就更无足挂齿。有的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么都肯干,拉关系,傍大款,搞权力寻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有的对子女婚事大操大办,收礼敛财。虽属个别现象,但玷污了领导干部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个家庭,如若家风不正,易引发诸多家庭问题,而官员家风不正,更易引发腐败。数年前早有人从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中分析统计出,70%案件所涉及贿赂,都由官员的老婆、孩子,甚至情妇收受。近年发生的官员违纪违法案件,无不成为以上统计的最新脚注。领导干部如若家风不正,必定疏于管教妻子儿女,甚至纵容收受贿赂,坠入腐败深渊那是迟早的事。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家风是一条小溪,或是更细微的水滴,但它绵亘不绝,从山涧、密林,缓缓流出,生生不息;当小溪汇成小河,汇成大江,形成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就是国风,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优秀家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石。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乃源自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但一对乡村父母,却可能培育出品德优良的孩子。在一位优秀青年身上,能折射出优良家风的影响,会让人看到父母对子女成长精心抚育的印记。从父母长辈那里得益越多,接受慷慨无私、乐于奉献、勤奋上进、礼让谦虚之风的熏陶就越深,其举手投足间就越能透出高雅淡定的风格。品格素养具有的积极意义越多,就越能不断迸发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可谓不胜枚举。这样的家庭,必然是长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林则徐撰写的留给后辈的家训。“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老舍在女儿出嫁后,给她写了一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家风如春雨,育人细无声。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文明而不坠,正是因为自有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千百年来,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社会,家风、家规融入社会道德之中,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是非辨别,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成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孙亚玲成洁)5月26日上午,大观区宜园社区邀请安庆技师学院的黄宜萍老师给幼儿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讲堂课,活动主题以“圣贤为师,与经典相伴”庆六一快乐成长。黄老师从认识孩子的天...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