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宿松新闻 > 正文

宿松县钓鱼台中学自去年秋季开学后没有一名学生,因村民坚持上访,仍“不得不留”12名教师守护空校——并校之“痛”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0-05-28 13:2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张玉芳

记者不久前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宿松县盲目撤并陈汉乡钓鱼台初中,遭到学生家长以及周边群众强烈反对。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没有一名生源,保留了12名教师看校,老师们无所事事,整日钓鱼打牌,虚度时光……”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省铺开,很多规模较小的学校纷纷被撤并。然而,像来信反映的“典型”事件还十分少见,本报记者围绕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看似简单的并校举动背后,隐藏着纷繁复杂的矛盾纠葛。面对这起撤并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层面,发出了不同声音。作为农村学校撤并的一个 “典型”样本,这些声音或许能给各地的撤并学校工作带来更多启迪。

教师

十二人护校“很郁闷”

陈汉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是该县最大的山区乡,也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贫困乡。从县城驱车前往陈汉乡,大约40分钟到达乡政府所在地——广福村。钓鱼台水库在这里露头,从广福村继续往北前行就是钓鱼台村。通往该村的是一条去年刚修通的水泥路。在此之前,这里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在山里盘行,一边是高山,另一边就是钓鱼台水库。

钓鱼台中学坐落在水库的一个小岛上,三面环水,风景宜人。不过眼下,这所学校已经完全没有了原该拥有的生机和活力:两栋教学楼一前一后矗立在岛上,各有10间教室,整体结构完好。由于长时间的闲置,铁栏杆上锈迹斑斑,窗玻璃支离破碎,教室里也堆满了垃圾,一不小心,蜘蛛网就蹭到了头上。教学楼前面是一片平整的庄稼地,那里原来是学校的操场,如今却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篮球架。

村民朱才衡告诉记者,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钓鱼台中学就已经没有了生源,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空校,不过,学校仍然留了12名老师护校。

学校的校长洪凯华,也是12名护校老师之一。乡政府的领导介绍洪凯华时强调,洪校长年仅30多岁,有10余年从教经验,是个深受学生、家长爱戴的好老师。然而,坐在记者面前时,洪凯华沉默寡言。记者笑言:“你恐怕是史上最轻松的校长了”。洪凯华和另外11名老师每月拿着2000多块钱的工资,但是不用承担教学任务,也无需承担任何教研课题,真正成为活儿不干、工资照拿的“白领”。

面对记者故作轻松的调侃,洪凯华依然没有打开话匣子。他只是不断的叹气,连说了几个“很郁闷”。洪凯华说,年老的教师到湖边钓鱼聊天,尚可忍耐寂寞,但有些青年教师已经沉不住气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家无事可做,总有一种光阴虚度的愧疚感,而且,长期不教学,一则影响业务提升,另一方面也影响职称评审。

半年来,几名青年老师反复来找洪凯华请求调走。洪凯华表示,他也无能为力,作为一名校长,他只能听从上级安排,尊重家长选择。

村民

三年上访保住“空校”

感到郁闷的不仅仅是12名护校老师,更包括钓鱼台村的村民。 “好好的一所学校就这样荒废了,不免让人遗憾,让人心痛”,村民张东发对记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村民认为,学校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都是撤并 “惹的祸”。从钓鱼台村支书朱金焰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钓鱼台中学的历史和撤并的过程:

钓鱼台村共有28个村民组,3260人。这里是钓鱼台水库库区,没有田地,仅有少量山场,村里每年人均农业收入仅200元,约1000人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村民的主要收入依靠外出打工。目前,村里有一所完小,有230多个生源,中学生源近百个。

钓鱼台中学成立于1964年,最初叫陈汉中心小学,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初中班,1971年成立陈汉高中。 1978年高中部外迁到邻近的隘口镇,学校随之更名为钓鱼台初中,最鼎盛时期有500多个生源。1993年,钓鱼台乡、朱湾乡、广福乡三乡合并为一个乡——陈汉乡,不过这次并乡并没有撤并学校。并校是从2003年开始,当年原朱湾乡的朱湾中学撤并到钓鱼台中学。 2004年,县里再次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决定撤并钓鱼台中学。

撤并决定遭到了钓鱼台村民的强烈反对。村“两委”也向教育部门报告,希望能保留钓鱼台中学,并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该校历史悠久,是当地一所较好的学校,过去教学质量很好,附近许多村民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这里读书,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是库区交通不便,孩子就近上学更安全。三是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要加重群众的负担。

但是这些意见并没有得到上级重视,直到2007年,当地群众开始了大规模上访。当年8月6日,得到撤校消息的群众、学生约400多人,打着“还我钓中”的横幅,集体到乡政府上访,部分激动的村民甚至冲进了乡政府……这一事件引起了宿松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该县教育局、信访局、陈汉乡政府三方很快决定,“不撤销钓鱼台中学,尊重学生意愿,只要有人上学就开学”。为了平息村民的怨气,县里当年还拨付1万元给钓鱼台中学维修校舍。

这一事件顺利平息后,钓鱼台中学得以幸存,然而,学校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村民的预期红火下去。 2007年秋季开学,钓鱼台中学共有170多人,学校秩序还算正常。到了2008年,村民发现,县里不再向学校加大投入,教师人心不稳,成绩稍好的学生都渐渐转学了,钓鱼台初中生源急剧流失。到2008年下半年,整个中学只剩下80多人。 2009年上半年,学校还有14名老师,学生仅剩16人。2009年下半年则无一生源,2名老师被调走,县里留下12名老师看守学校。

至此,钓鱼台中学已经名存实亡,但一些村民却并不甘心。朱才衡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村里朱灼、洪迟、吴红三个孩子先后辍学,就是撤并学校引起的后果。据朱灼的母亲介绍,朱灼在钓鱼台中学读了一年半时间,成绩中等。初二下半年时,眼见成绩好的学生纷纷转走,她也将孩子转到了离家5公里之外的北浴中学就读,担心孩子离家生活不习惯,她还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陪读,每月租房加生活费大约300元。不知何故,朱灼的成绩从此直线下滑。半年后,她又将孩子转到广福中学,寄宿在学校,但孩子常偷溜出去上网,成绩逐渐滑到“锅底”。今年开学时,朱灼主动提出辍学,跟着老乡去浙江打工了。

朱才衡等村民认为,孩子离家转学到其它学校,生活不习惯,自觉性不强,成绩跟不上,就很容易辍学。为此,三年来,他们仍坚持上访,呼吁保留钓鱼台中学,恢复学校建设。也正是基于这种“压力”,2009年下半年,在钓鱼台中学已经“零生源”的情况下,乡政府也没有立即撤出钓鱼台中学老师,而是十分谨慎地留了12名教师护校。

政府

一年浪费三十万工资

那么,当地政府为何执意要撤并钓鱼台中学?

陈汉乡一余姓副书记告诉记者,该乡现有13个行政村,2.6万人口,在1993年并乡之前,原来的三个乡各有一所初中,即朱湾中学、钓鱼台中学和广福中学。 1998年,宿松县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规定3万人口以下的乡镇保留一所初中,超过3万人口的乡镇可办2所以上初中。在这一原则下,钓鱼台中学和朱湾中学就被纳入撤并范畴,乡政府所在地中学——广福中学予以保留。根据规划,朱湾中学应在1999年前撤并,钓鱼台中学应在2007年前撤并。

为保证稳定,陈汉乡对于朱湾中学的撤并实行了分步实施,1999年开始停止招生,初二、初三年级正常上学,2003年朱湾中学顺利完成撤并。接下来就是钓鱼台中学,却不料2007年发生了上访事件,县里最终取消撤并决定,保留钓鱼台中学。2008年8月,县里进行学区管理改革,将纳入撤并规划的学校更改为教学点,钓鱼台中学因此成为广福中学的教学点。

余副书记认为,钓鱼台中学的消亡并不是政府强制造成的,而是家长主动择校的结果。因为钓鱼台中学无论从师资还是硬件上都已经落后于周边学校。按照宿松县的政策,对撤并学校不再进行投入,每年仅拨付一点维修费。据了解,2007年以来,县政府仅分两次拨付2万元给钓鱼台中学维修校舍,学校环境和其它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采访期间,记者参观了广福中学。该校位于陈汉乡政府对面山坡上,近年来县乡政府陆续投入500万元用于该校建设。如今,学校占地40多亩,有44名教职员工,800余名学生;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耸立校园;标准化运动场、现代化餐厅引人注目;微机房、广播网、校园网一应俱全……广福中学目前不仅硬件设施水平提高,教学成绩也突飞猛进。去年,该校升高中达线录取率位居全县第六名,成为当地农村初中的佼佼者。

陈汉乡分管教育工作的许副乡长认为,宿松是个贫困县,教育投入是有限的,集中办学提高质量的趋势不可避免,但老百姓就是想不通。如今留守的12名教师,以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100元计算,一年下来政府的支出就高达30多万元。“每年30多万就这么浪费了,不可惜吗? ”

宿松县教育局副局长周才虎则认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进城学生大量增多,农村生源明显减少,以往那种村村办学校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他说,在钓鱼台中学撤并过程中,县里实行了人性化操作,如在学生择校上实行三个自由:本乡镇内、周边乡镇、县城学校任其挑选。教育局曾向全县发通知,对于钓鱼台村的孩子,各校要无条件接收。采访时,周副局长表示,县里打算撤出12名留守教师。“如果群众反对怎么办?”记者问。他顿了顿,回答说:“现在反对的只是少数,并且还不是真正的学生家长。 ”

思考

并校“一刀切”要不得

安徽省于1998年出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不过,当时布局调整工作并没有完全铺开。2000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意见》,提出“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适应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 ”至2005年,农村中小学撤并工作开始大范围展开,然而,随着布局调整的推进,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

首先,一些农村学校撤并后,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十分不便。而且,学生往返也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家庭负担加重。上学路程遥远,一些学生不得不在校寄宿,低龄学童还必需父母陪读,给农村家庭增加了负担;再次,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此外,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完整的撤并规划,一些新建不久的学校被撤并,崭新的教学楼被闲置,造成了国家资源浪费。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撤并学校后造成辍学率反弹,甚至出现低龄儿童辍学现象。近年来,在全国“两会”和安徽省“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反映农村并校带来的上学难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教育部以及安徽省也在对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作相应调整:2007年12月,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表示撤并中“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2009年9月,省教育厅发文要求,“把解决好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难和上学远的问题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举措,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 ”按照上述政策要求,安徽省不少地方开始调整撤并部署。如在皖南一些偏远山区,就保留了一个老师几个孩子这样小规模的教学点。

而更关键的是,撤并学校必须取得群众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宿松县撤并钓鱼台中学一开始便显得准备不足。原钓鱼台初中教师郑国宏曾上网撰文,痛心地表示:“今日钓中实已成为陈汉人之痛,连续不断的上访严重影响陈汉的对外形象。 ”作为钓鱼台中学曾经的一员,郑国宏和村民一样对于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也承认:“近10年来钓中早已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想留住它已不合乎今天的实际。 ”面对钓鱼台中学撤并一事,他提出了理性的反思。他说:“钓中从计划撤并到2007年宣布停止招生,政府认真征询过群众的意见吗?考虑过学区孩子的不便吗?我们应该看到,反对撤并最激烈的人也是最先将孩子送到广福中学读书的人,孩子的前途还是家长首先考虑的因素。政府应当下决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稳妥完成钓中的撤并工作。 ”

这一理性的反思实际上代表了当地多数干群的心声。采访中,不少人都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诉求。截至发稿时,记者最新获悉,目前洪凯华等12名留守老师均已被调往广福中学任教。在撤出过程中,虽仍有少数村民提出反对,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阻拦及上访事件。

至此,钓鱼台中学的撤并事件基本上算是“尘埃落定”。透过这一“典型”样本,记者认为,随着农村生源减少,撤并一些乡村学校应是大势所趋。从教育规律上来说,推行布局调整也有助于集中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同时,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该意识到,教育事关每一个家庭,在学校撤并中,学生的交通安全、家长的经济负担、村民的文化情结乃至学校周边商户的经济损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其中,决定了撤并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缜密的规划和安排,兼听各方声音,照顾各方利益,“一刀切”式的撤并要不得!

2010年2月25日,广东恩平和平小学开学。当日,和平村数十名村民围坐在路中间,不让校车通过,称中心小学抢生源,以达到和平小学因生源不足而被撤并的目的。 资料图片

2009年四川自贡富顺邓井关中学因撤并只剩下两名学生和14名教师,被网友们戏称为“史上最牛中学”。

新闻推荐

安徽省新增五个产粮大县

本报讯 近日财政部下达安徽省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13.6亿元,其中产粮大县奖励10.94亿元。同时,今年安徽省产粮大县由2010年的49个扩大至今年的54个,东至县、宿松县、望江县、郎溪县和颍州区首次“...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宿松县钓鱼台中学自去年秋季开学后没有一名学生,因村民坚持上访,仍“不得不留”12名教师守护空校——并校之“痛”)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