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石金炎是宿松县程岭乡的一位五保老人。平日里喜欢写写画画的他得知乡文化站建成后,便多次前往希望能在文化站里看看书、学学电脑,可是老人去了四五次,竟然连连碰壁。他向本报反映:文化站建好了,咋就不开放呢?
老人来信:
文化站“空有其表”
石金炎是本报一位忠实读者,自费订阅本报近三年。因为读书看报多,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去年7月,程岭乡文化站建成时他作为受邀代表参加了开放仪式。
那天的开放仪式,石金炎记忆犹新,他在信中描述到:“当时有小学老师十余人参加,他们挥毫泼墨、各尽其能;还有几个退休干部,他们有的打电脑,有的拉琴,有的看书;大鼓书室里,有人设了茶座,艺人正在唱大鼓戏……”但热闹只持续了一上午,“十点过后,我们就解散了。 ”
一周之后的一天,石金炎和村里一位退休干部想去文化站看看报纸喝喝茶,“不料一连去了几次,都是关门闭户,推推阅览室、网络室的门,全都锁上了。 ”无奈之下,两位老人悻悻离开。
今年春节,石金炎“满怀信心”地又一次来到文化站,希望农闲之际能到文化站里看看书。但是“一推门,又是闭门谢客”,他再一次灰心离去。
如此三番五次之后,石金炎很失望,在信中,他直接质疑道:“自开办到现在近半年之久,怎么极少开放,让群众怎么受益?空有其表,如此大手笔投入,怎不好好利用呢? ”
记者暗访:
大门紧锁空无一人
接到老人来信后,本报记者于4月6日一早赶到程岭乡。几经寻找,9点半左右,记者在一处离程岭乡老街几百米的新街看到了程岭乡综合文化站。远处望去,这是一栋刚刚修建的三层小楼,墙面平整洁白,镏金的“程岭乡综合文化站”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记者走近后发现,文化站的一楼是当地交有线电视费用的大厅,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值班。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记者注意到,二楼三楼是文化站的主体,“阅览室”、“信息共享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但是,记者并没有看到任何群众在文化站内活动。记者试图推开图书阅览室的门,结果徒劳。在文化站办公室门前,记者同样未能敲开门。此时,已近10点,记者在二楼三楼转了一圈未见任何人,正如石金炎在信中所说,文化站“闭门谢客”。记者随后走下楼,在一楼墙壁上,记者发现,文化站的开放时间为 “上午8点半-11点半,下午2点半-5点半”。
站长回应:
值班人员请假回家了
为何工作日的上午文化站闭门谢客?而文化站办公室又空无一人?在乡政府的联系下,记者见到了程岭乡文化站站长徐厚盛。
徐厚盛和程岭乡政府有关人员随后带领记者再一次参观了文化站。徐站长告诉记者,文化站的值班人员这两天恰巧请假回家了。
这一次参观文化站,记者看到,图书阅览室、办公室的门都已打开。参观中,记者发现,文化站设施齐全,建筑面积、活动室设置都按照省里标准建设,还结合当地民俗开设了一间大鼓书活动室。
据了解,该文化站前期主体工程建设投入56.8万元。为何如此大手笔投入建设的文化站如今却大门紧闭、无人值班呢?除了“工作人员请假”外,徐站长告诉记者“农忙时节,来的人很少。 ”
当前,安徽省不少乡镇都在上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新的文化站,可新文化站办公室被挤占挪用或者长期不开门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报近来就接到了多起反映。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文化站是承担乡镇文化事业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免费向群众开放,保证每周5-6天的开放时间。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检查一下,这个要求是否落到了实处。
本报记者 陆杨 文/图
阅览室门紧锁着,空无一人。
新闻推荐
新村债苗头又起值得关注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