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太湖新闻 > 正文

【编者按】自古以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而就是靠这千家万户的一头牛、两头牛、十头牛、百头牛、千头牛、万头牛而形成的乡村

来源:太湖周刊 2010-08-20 18:54   https://www.yybnet.net/

赶集 牛集 乘荫纳凉 传统牛市,吸引了许多群众看热闹。 群众在牛市自得其乐。 情深意切 吸口黄烟,悠闲自在,静候买主。 牛经纪汪根旺(右二)、李光发(左二)在牛集跟卖主进行现场商谈。 仔细摸齿,确定牛龄。 当面付款,交易成功。本报记者  刘辉  叶玲玲  文/图

8月9日,在江塘乡大塘村大塘组的一片树林里,十几头牛在树荫下悠闲地乘着凉,一群人围坐在另一片树荫下大声谈论着什么。有人不时站起来,走到这头牛边看看,又走到那头牛边望望,摇摇头,啧啧口,手上比划着什么,带着一丝神秘。 

这些牛也许不知道,它们很可能就要离开自己原来的主人,跟着新的主人走了。原来,这是一个在这一带很有名的牛集市,也就是做牛买卖交易的。这一天,正好是大塘牛集赶集的日子。

在赶集中感受快乐

吃过早饭,该村红塘组今年80岁的汪志强老人揣上心爱的竹制黄烟筒,戴上麦草帽,手操在背后,悠闲地踱着步子,往村里的一处树林走去。对于汪老来说,今天可是个重要的日子,他前不久把自家的耕牛卖掉了,现在要到牛集上去挑选自己满意的牛。 

大塘牛集设在离村部不远的路边的树林里,场地很大,树荫浓密,既能遮阳挡风,又方便来牛集的人寻找,是个绝佳的地方。早饭过后,想要买牛、卖牛、探行情的人都会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被当地人称为“赶牛集”。 

对于农村的人来说,赶牛集是件大事。农村人喜欢养耕牛,不为别的,就为做庄稼犁犁田,减少点成本。在许多农民眼中,耕牛是他们的命根子,是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因此,庄稼人对牛的感情就显得很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自古以来就是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所以条件好的庄户一定要养牛,一头好的耕牛比得上好几人的劳力。当然调教出一头好耕牛也不容易,必须从牛犊开始调教,种地讲究人不亏地地不亏人,养牛讲究人爱牛牛通人性,夏天割青草冬天铡麦秸,白天赶牛虻晚上添饲料,一把草一份心,既要勤劳还要心细,这样养出来的牛才能听话又勤快。 

养一头会吃草会长膘又听话的牛,换一头会做庄稼的牛,是每个养牛户的心愿。在牛集上,各种各样的牛都会聚过来,选择的余地多,看中了什么样的牛,就可以通过专门买卖相牛的“牛经纪”商定价格,买下它,很方便。 

在汪老的记忆中,他20多岁的时候,这里就有了牛集。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是广大老百姓的家庭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每家每户的庄稼活也就靠的是耕牛,自然养牛的农户多了,一逢集日,赶集的人也就特别多,树林里到处都栓满了牛,多的时候有近百头牛,好不热闹。现在缘于大量群众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养牛户逐渐减少,一个屋场只有20多头牛,甚至有的还是2-3户共养一头牛,所以如今集市上的牛相对要少一些,赶集的人也渐渐稀疏了。 

再者,以前集市上男女老少都来凑热闹,赶集简直就像过年一样有滋有味。记得孩提时代的我,做了数十年木匠的祖父歇下木工活后,喜欢上了赶牛集。居家周边十里八乡一带,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做集”,他了如指掌。逢时就牵着牛并带上我一同去离家五里之外的赖子庙、好汉凹赶集。记忆中,“做集”的集点一般都选在屋场大或小集镇的地方,那里有商店、肉铺、饭馆、茶馆乃至炸油条、卖麻花之类的吃喝玩乐场所。因此,赶集的人多了,人气也就旺了,商家的生意也就好了,天长日久“集点”也就出名了。大人们不时在茶馆里喝喝茶,聊聊天,不时走进屋外到处栓满黄牛水牛、肥牛瘦牛、老牛小牛的树林里,看看行情,谈谈价钱,穿梭来往,乐在其中。牛儿的昂叫声,人们的笑谈声,树上的蝉鸣声,互相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演绎着一首天然的“牛市交响曲”。 

赶牛集,对于农村的人来说,一般都是八九点吃过早饭才去,直到下午四五点才散集。中饭要么等着下午回家吃,要么就在集市上随便吃点充充饥。而小孩子的我,诚然缺少耐性,哪经得起长时间的折腾和挨饿,当然就会撒娇。于是,祖父花点小钱买上两根油条或者几支麻花、几粒糖果,塞塞嘴,哄哄我,自然又安静了许多。有了这样的好口福,日复一日,我就每次都会跟着祖父去赶热闹的“牛市”,从小就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连我的乳名都带有一个响当当、纯朴朴的“牛”字。特别是每当祖父“贩牛”赚点钱,高兴之余,都会特意在集市的肉铺里买上一两斤猪肉或油条麻花等食品回家犒劳,皆大欢喜。这种愉悦的情景,那种喧闹的牛集,至今令人难以忘却。 

现在,与昔日的牛集相比,无论是赶进牛集的牛还是来牛集的人都少了许多,而且集上的人也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不过,农闲之时,前来牛集的外村人也渐渐多了,有隔壁村的,有临近乡镇的,还有周边县的呢,除了农民,当然少不了乡下人称之为的“牛贩子”。 

在大塘牛集,汪老边惬意的吸着烟边告诉记者:“快60年了,我还是喜欢来赶集,看看牛的行情,换牛、买牛、卖牛呀,很有乐趣呢。” 

11点多,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纷纷聚拢而至,树林里渐渐热闹起来。有膘肥体壮的大水牛,有皮毛光滑的小黄牛,有纯色牛,有杂色牛,各种各样,着实令人喜爱。一时间,牛的“哞哞”声、知了的“吱吱”声、大家热情的招呼声,汇成一片。 

像这样的牛集,仅江塘乡就有大塘、何墩、程庙、龙山等6个,每个牛集做集的时间是相互岔开的,分别是逢1、3、5、6、8、9日做集。集与集之间是相互沟通联系的,牛源、信息都可以共享,农民可以任意选择赶哪个集。

在交易中品味喜悦

快中午时分,太阳特别刺眼,地上的热气直往上窜。村民汪天祜戴着麦草帽,一手牵着牛绳,一手拿着牛梢,慢悠悠地赶着牛来到了牛集上。汪天祜牵来的是一头大水牛,皮毛光滑,两角犀利,肚子壮得圆溜溜的,腿看上去粗壮有力。 

汪天祜家的牛是去年在这个牛集上买回去的,花了4000元钱。这一年,他每天都伴着牛,早晚到塘边、河边的山上去放牛,上午给牛割草。牛也很争气,会吃会长,长得快。做庄稼也是一把好手,家里的5亩田,纯靠它拉犁。他今天来牛集,想把牛卖了,再买头小点的牛回家养,通过差价落点闲钱用用,平时手头宽裕一点。 

他家的牛一出现,就引起了场上人的注意。大家渐渐围拢了过去,有的夸牛长得好,有的摸摸牛,有的预估着牛的重量和价钱,争论着,说笑着。 

这时,来自城西乡幸福村蛇形组的“牛经纪”李光发看中了这头牛。 

只见李光发走上前去,在空中挥舞着牛鞭,吆喝着:“起来起来”。“噼”一声,牛鞭落在牛背上,尘土飞扬,牛儿噌地而起,两只前蹄猛地一跃一米多高,两只后蹄扎在地上。“拉出来走两圈,再看看清楚。”这头牛顺势转了几圈,刚劲有力。随后,他又一只手拽紧牛绳,一只手伸进牛嘴摸齿,看看牛的年龄大小。 

于是,他与与这个牛集上的“牛经纪”负责人汪根旺接上了头。他们比划着手势,说着一些生意场上的“暗语”(比如:伸出一根食指=“8”,再弯曲下食指=“7”,捏下耳垂=“9”即捏下耳垂,就是说一头牛成交价格是9000元),旁边的人听不太懂,从两人的表情上看不出任何信息。两人谈妥后,汪根旺又与汪天祜交流起来,说出了李光发的意图,商谈着价格。私下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就可以公开谈价了。汪天祜想卖4800元,可李光发只想出4300元,两人争论了一番,旁边凑热闹的人也帮着汪天祜说话,一个劲地夸牛怎么好。最后,在汪根旺的协调下,两人最终以4500元的价格成交。 

拿着到手的现钱,汪天祜说:“这个价格我还算比较满意吧。家里养头牛,做庄稼轻松点,还能靠差价积点钱,比出去租牛划算。我们庄稼人与牛集都有很深的感情。”说着,汪天祜的眼角湿润了。他恋恋不舍地摸着牛头,说牛整天伴着自己,好像自己的朋友一样,现在要卖掉还真有点舍不得。他家的牛紧挨着他,不停地摩挲着,睁大的瞳孔里似乎也有一丝留恋。 

村民汪国先说:“我今天用一头牯牛换了一头母牛。牛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大方便,这里牛多,想要买什么样的牛都行,看中了哪头就可以买哪头,不需要到处去打听。” 

整个交易始终在紧张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买卖人心里都打着一把算盘,看如何对自己更有利,而来观望的人,则抱着一种平常的心态,做到“旁观者清”。大家坐在树荫下,看似悠闲地抽着烟,拉着家常,其实牛集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了他们的眼睛。 

到中午时分,该牛集已成功地进行了4笔交易。“牛经纪”汪根旺介绍,以前每逢牛集,每次都有20多笔生意成交,现在有所下降,每次约10笔生意成交。每交易成功一笔,“牛经纪”会从中抽取30-50元不等的手续费。

在牛棒中积累秘诀

在牛集上做交易,最活跃的要数流传久远的“牛经纪”,也就是买主和卖主的中间人。这些经纪人在买主和卖主中穿梭其间,商谈价钱,尽量凑成交易,为买家和卖家搭起了一座讨价还价的桥梁。“牛经纪”在工商所都是有注册登记的,有正式的身份,得到交易双方的认可。除了在牛集上活动,他们平时会留心观察,有好的线索就上门到农户家中商谈。 

牛作为农家五畜之首,买卖自然是头等大事,里面的门道也是很多,不小心就栽跟头,你感觉自己的牛重一千斤,买家说只有八百,天大地大,就是没有可以给牛称重的抬秤,有也没用,大牛一顿喝水都有100公斤,过秤也准确不了,全凭“牛经纪”一双法眼目测,至于牛经纪怎么目测是独门秘诀,概不外传。有的是自学成才,有的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事业。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牛经纪”,让大家都信任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了解,牛不同于猪、羊,一头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过秤的话很难准确,所以几百年来,都是靠牛经纪凭眼力看出其中的门道。一方面,要懂得扒嘴看牙识口,叫看牛岁,俗称“牛口”,据此判断牛的年龄。一般来说,出生以后的小牛犊三岁以后才开始长出一对两粒嫩芽,而后每年出齿一对,三年长满。因此,一头牛需要7年才能长满4对8粒牙齿;另一方面,要看身段看腿蹄,判断牛的役使能力。一头牛多重、年纪多大、是否好“驾驭”,牛经纪通过看前腿、后腿和牛头五个部分进行目测评估牛的重量,一眼看去便知,以此判断牛的价值,看牛估出肉比(一般出肉率为毛重的48%左右),所以牛集上没有磅秤之类的东西。据说要学看牛的重量最少得3年才能出师。 

据说,“牛经纪”以前被称为“牛棒”。在旧社会,牛棒大都有点势力,如果不经过牛棒买卖牲口,那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有句俗话说得好,叫:“两角钱卖头小猪拴在门口,它里拱外撅!”说的就是当时的牛棒!一旦有人私下交易牲口,牛棒佬会发起狠来,串通一气两头捣鬼,在买卖双方跟前恫吓威胁,想法子拆散生意,令人不寒而栗。农民本分老实,哪经得起这番折腾?大都选择息事宁人。所以,农民买卖牲口都要先找牛棒,宁可多花两个钱,也不愿惹这麻烦。卖牛的把牛牵到牛墟后,先找相熟的牛棒,告诉他卖牲口的底价。而买牲口的大都事先在牛市上转上几圈,相中牛后,便找到相熟的牛棒,把相中的牛和愿出的价钱告诉牛棒。也有图省事的,直接委托牛棒相牛的。于是,两个牛棒碰头后,蹲在一旁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在暗地里进行的,这里头暗藏着玄机,大有奥妙,买卖双方都不知晓。为了讨价还价不让外人知晓,不论冬夏寒暑,牛棒们都穿一长袖衣服,讨价还价时手靠在袖子里面摸指头(俗称“裙下摸”),摸好价后成交,买卖双方实则不知最终的成交价。牛棒就靠赚取这中间的差价生存,俗称“割牛耳朵”!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大塘牛集上的“牛经纪”汪根旺从1993年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了,他说,一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是拜师学艺的,后来慢慢自学,看看书,在集市上跟别人学学,渐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为老百姓提供方便,自己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让老百姓不吃亏。” 

另外,大多养牛是从从买牛开始的,买牛犊自然也就离不开“牛经纪”,等到牛老了干不动活了,还要“牛经纪”帮你处理。养牛为种田,种不动田的老牛就剩老皮薄肉可用,但庄稼人从不自己杀牛,牛辛苦一辈子,心里还是不忍,戏里说的对:“自古忠良下场惨,老牛力尽死刀尖”,只是命苦莫过百姓,人都过不下去,哪能照顾牛呢?所以一般都交给个牛经纪处理,好歹落个心安……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古老的谋生手段已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牛经纪”这个老行当如今也许不再风光了。但在农村人的眼中,他们还是那么神秘,依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据了解,在我县,这样的乡村牛集还有40多处,均历史悠久。但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养耕牛的农户逐渐减少,乡村牛集也渐渐冷清了些,如今的牛集渐渐演变成了农民谈论农事、交流信息、传递感情、了解外界的窗口。 

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勤劳纯朴的乡村人对牛集仍饱含着着深深的眷恋。

新闻推荐

“京”“郎”联手富桥乡

“我们的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了,这下,我们真的可以在黄土地上放手一搏了……”8月21日,太湖县京郎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犹如给徐桥镇前进、南庄两村的中药材种植户吃下了第一颗“定心丸...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编者按】自古以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而就是靠这千家万户的一头牛、两头牛、十头牛、百头牛、千头牛、万头牛而形成的乡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