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新仓镇惠民村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村民服务中心大门上镶嵌着一副大红标语:“谋发展大业,建和谐惠民”,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两旁,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楼房依路而建,各种商店、代销点、加工厂栉比鳞次。医疗室里,村医正在帮助村民结报新农合医疗费;幼儿园里,孩童们正在老师指导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美容美发厅内,一对中年男女在美容师的巧手装扮下,竞把青春焕发。所到之处,但见人们的脸上无不舒展着开心的笑靥。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我们随意走进路边一饲料加工点,只见39岁的周跃男夫妇正在饲料加工坊忙得不亦乐乎。热情的女主人章苗枝乐呵呵地掰着手指,向记者盘算起了家庭“小九九”:自从办起了饲料加工厂后,再也不用为家里饲养300头猪的饲料东奔西走了,还能帮近百户养猪户代加工饲料,两项加起来,年毛收入大概有近60万元呢!周跃男憨憨地冲记者一笑:这得益于各级政府多年来大力扶持我们发展养猪业,我们村成了全省闻名的生猪养殖专业村,因此带动了运输、饲料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像周跃男夫妇一样,全村围绕生猪养殖而创办各类加工业等个体私营业主就有近300多户。
“其实,我们村紧紧抓住发展生猪养殖业这个龙头,推动新农村建设,也经历了一些阵痛”,回顾这些年来惠民村新农村建设所经历过的历程,村委会主任李劲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一段时期内,生猪养殖业飞速发展,在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的同时,另一方面却由于长期的家庭分散养殖模式,给村居环境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引起了各级人大代表的热切关注,也引起了村两委的深刻反思。为了彻底解决因生猪盲目扩张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540口沼气池,有效地处理家庭养殖排泄物,也给村民带来了洁净的能源;按照布局、设计、污染、饲养、饲料“五生态”要求,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吸引了28户养殖大户入区饲养,实现了人畜分离,保护了村庄环境;同时,村里还建立了环境管护制度,在六条街道和交通要道上,摆置了150多个垃圾桶,选定专职环境管理清运人员,负责监督管理街道环境、清运垃圾。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地解决了“经济搞上去了,生活环境差下来了”的矛盾。
村里还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加强对全村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引导、管理,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贷款难、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等问题,引导养殖户、加工户诚信守法经营,赊账按时清欠,贷款到期返还,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于生产发展,从而保证了全村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村有90%以上的村民从事生猪养殖业,形成了仔猪繁育、肉猪养殖、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提升了该村循环种养业的效益。全村2000亩棉花因推行有机生态种植,亩产值达1500元以上。生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惠民村的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村楼房率达到95%以上,有近20%的农户拥有了各式小汽车,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500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什么路、怎么走、怎样走出太湖特色,历来都是深受人大代表热切关注”,“充分尊重民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而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必备的物质基础。无疑,惠民村两委的做法,为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县农委副主任陈焱群如是说。在县农委,记者看到了县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期间,李继平等代表提出的第103号议案,建议“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据了解,自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以来,我县先后有两镇20村被批准列为省级新农村示范镇村,县委县政府还确定了30个县级示范村。为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县农委在总结推广“惠民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听取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从全县农村产业发展定位、村庄规划、发展一村一品,到各项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规范和管理、“三资清理”,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参与监督、管理,确保了各项资金使用公正透明,不仅还了村干一个清白、村民一个明白,同时也使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刀刃上,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实施了70余个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强基固本”的惠民项目,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加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28.2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834.2元。 (本报记者 陈振伟)
新闻推荐
今年6月以来,我县深入开展以争创“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成本最低、干部队伍最廉、经济环境最优”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百日行动”。活动中,县纪委监察局积极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敢于“动真碰...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