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香,大地回春
2017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稍早些。
从车窗外的风景到餐桌上的珍肴,我们越发读出了春天的滋味。在百里的传统古村落共和村,我们不仅欣赏到世外桃源朱河口的山水灵动的可餐秀色,还在农户家中零距离地观看做糍粑、状元糕的全过程,品尝了刚刚出炉的乡间美食,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糍粑仿佛把春天迎进家门,轻轻咬上一口,芝麻的清香瞬间溢满鼻腔,一种醇厚的甜美滑过舌尖,大家顿时感到胃口大开,就连平日拘谨的我也抵挡不住诱惑,放开手脚海吃起来,记得那一会一连吃了三四个,似乎也不觉得饱!
然而,春天里最美的美食不过毛香粑。在东口村烫豆耙,吃毛香粑,真是“美不胜收”,直叫人“以身相许”。毛香,又名水菊,它是春的信使,一种很时令的野味。因其花黄色,簇生梢头,酷似野菊而得名。在百里,引它作食材的历史久远,亦是先民的一种创造,当地人至今还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他们将野外采摘的毛香鲜嫩的茎叶洗净切碎,与籼米粉(掺入少量糯米粉)拌匀,然后放置在舂米的石碓里反复舂成泥状,再做成毛香粑。正因为毛香之香和米香之香的叠加,毛香粑作为大地的食谱,其香极纯极正,其味浓厚而甘甜,俨然是一种天然的美味,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你若尝上一口,其乡野之清气芬芳,其味蕾之香甜醇厚,足以勾人心魂,回味无穷。而百里的毛香节,正如舌尖上的春天,演绎着一场春回大地的饕餮盛宴。
三千,茶禅一味
我们随客车爬上山尖,百里镇松泉村早已静卧在脚下。而三尖寨上热情的主人为每一位来客都沏上了一壶好茶——三尖寨云雾茶。那一刻,端坐在三尖山上,品茗幽香,似与三座高山对饮畅谈,在云雾缭绕的妙境之中,我仿佛神游一般,窥见一幅现实版的《山居秋暝》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那一刻,我文思泉涌,欲借三千茶盏远游,而不绝如缕的绿色的笔墨像远方的游子,在水一方。三尖寨云雾茶,被我永久珍藏。
我们拾级而上,不远处即是赫赫有名的三千寺。这座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古刹,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我与诸位文友慕名登上三千寺,乘愿和风细雨,浸润满心的清香。在这茶香悠悠、禅味幽幽的高山之上,虽无明代鼎盛时期“僧徒三千,道八百”之壮观,但百里的香客与三千寨的香茶,无时无刻不在吐纳天地的精华。三千寺的师太节衣缩食,却收养了一个又一个的弃婴,她们陆续长大成才,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或许,天地之间自有一股悲悯的力量,它们以慈悲的存在,容忍的精神在沸腾的世界里行走,在宁静的杯盏中清修,即以无我的姿态,把纯粹的味道留在这百里长河之上,三尖峰之巅。三千寺的历代大德高僧们穿越浮世的喧哗,如一团云雾,如一杯清茶,充满禅意地淡然地存在,却一以贯之地向众生敞开自己绿色的襟怀,绽放出一派如痴如醉的春色。
曲子戏。大鼓书。介于石。……百里有太多令我们动容的风景,虽然不能一一详实地记述,但它们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正如春风百里,诗韵幽香。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在太湖的中央,沿长河古道溯流而上,又行游百余华里,一路奔跑,留下了一枚“百里”的诗章。
百里!宛如一代天骄,似天生的文豪,吟诗作赋信手拈来。你以滔滔不绝的姿态,倾泻着隐匿于内心深处已久的那份朴素的情怀。新年伊始,你即以一泓清流洗尽大地的尘埃,绘就一轴荡漾着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卷。
百里!你始终与长河古道长相厮守,相伴永年,这是太湖之境,大别山的腹地。从第一次听闻“百里”的大名起,心中便生出莫名的惊喜,因为我们之前虽未谋面却似曾相识,就在2017年的新年伊始,能够邂逅百里,亦是人生中一桩幸福而美好的事情。
新闻推荐
初冬时节,天气晴好,徐桥镇茗南村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点上好不热闹。村民们有的在装修自家的新房,有的在铺抹乡村大舞台的水泥,有的在添盖休闲长廊的瓦片,有的在栽植区间路上的苗木……敲打声、说笑...
太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