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对于年的认知,是越来越淡了。换句话说,是年之味越来越淡了么?
年之味,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时候,我很是盼望着过年。过新年,穿新衣,有糖吃……那时的年味真是令人难以忘怀。一晃,我,忽一日地长大了,离开家了,客居异乡了,每一年,一到过年之时,心底里总是有着一个声音,怎么地也按捺不住,急着要蹦哒出来——回家过年吧!于是,山一程、水一程地归来。而对于独居乡间的母亲来说,更多的是对我们兄弟仨的雨一更、雪一更的期盼。每年腊八之后,母亲就开始忙活起来:杀年猪,杀鸡宰鸭,打豆腐,磨糯米,切切糖,而这一切——为过年所作的准备,皆是母亲幸福与高兴的源头所在。乡村是原点,乡村更是母版,而乡村岁月的固守,也只有在一年一次的年味渐浓之际,母亲的脸上才会露出开心满足而又自豪幸福的笑容。想想母亲,真的挺不容易的!父亲英年早逝之后,母亲独自一人坚强地将我们兄弟仨拉扯大,并一个个地相继送上了大学,乃至成家立业。都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母亲真的是日复一日地变老了,我们真的是长大了,变得有出息了,发达了,但一路走来,扪心自问,我们有过陪伴母亲的幸福时光么?总是忙,总是无暇顾及,当真的有一天,我们面对着母亲那期盼而又略显哀怨的眼神之时,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一年一度,过年之时,我们是否理应回家,回到乡间,陪伴着母亲,过一个团圆年?在这个“年之味”渐行渐远、日趋淡薄的时下,让母亲从我们一路风尘仆仆、自远方归来的身上体味到一份年的快乐。
“叫声妻子泪涟涟,熬碗油汤好过年。有朝一日时运转,月月年年来日日年。”这是当年的我,生活在乡间之时,常听到的老一辈说书人经常说起的一段伤心往事,抑或叫做励志典故。汪志伊,吾邑(安徽桐城)之历史名人,曾官至两江总督,当年尚未出仕之时,贫困潦倒,乃至在过年之时,作诗以明志,励志奋发,终成一代名臣。这个故事,或者叫做坊间传说,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这个故事里所蕴涵的关于年之味,关于人情冷暖,关于世态炎凉,是真真切切地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那年岁月,乡间的日子都很难过,每到逢年过节之时,家家户户大人们的脸上,或多或少地都显示着一种无奈。当年的乡间,对于过年,有着“年关”一说。意思是讲:过年,亦是过关,是对于每一个家庭的承受能力的考验,过大年,穿新衣,有糖吃,业已成为当年我们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岁月难忘。年之味,在当年的我们心中,虽贫穷,却富足,最起码是一种来自精神上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来与美好的期盼与渴望。
后来,我们长大了,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我们却怎么地再也寻找不到儿时的那份单纯的快乐了呢?是年之味真的失去了么?我看不尽然,失去的反倒是我们一颗颗“知足常乐”的心。乡间有句俗话,叫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望山跑死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年过年,能够有新衣穿,有糖吃,就是莫大的幸福了。现如今呢?怎么地,都不开心!古语云: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或许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因素在作祟吧!试想一下,我们若真的能静下心头,抛却人云亦云之说,细心去体味,年之味还真的是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哩!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味十足,乡村味十足,人情味十足,随之扑面而来的年之味亦十足。我们,何不就醉倒在这乡间?陪伴着我们的至爱亲人们,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我们就可以骄傲地给远方的朋友发去讯息,自豪地告之他们——我回乡间过年了,关于年之味嘛,韵味十足!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我们怀着一颗对着“年之味”的敬畏与感恩之心。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是与不是,年味都正在一步步地向我们迎面走来,是那么地熟悉,又始终弥漫在腊月的风中,像极了儿时的味道。其实,年之味从未走远,走远的是我们那颗永不知足的心。拥抱阳光吧,让我们一起去回眸岁月,享受年味。年之味,或许,就藏在某个不被熟识的地方抑或令人感动的瞬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桐城市从1月2日开始至1月15日,仅用了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市15个镇(街)、91个市直单位的2018年度综合考核...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