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高湾乡素有“甘肃籽瓜第一乡”的美誉。然而,高于全市4.81个百分点的27.67%的贫困面,使***任务异常艰巨。以市发改委为组长单位的市县联扶单位把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使这里的山川悄然发生着变化。
做好“五件实事”
市县联扶单位发挥资金、政策方面的优势,把“修路、通水、筹钱、兴业、建镇”作为推进***的有力抓手,实施“基础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党建保障”的联扶战略。一是“修路”。双联行动以来,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一事一议”项目,硬化村社道路98公里,实现了12个村的通村道路全畅通,解决了瓜类运输难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兴业”。在继续打造“瓜类种植”支柱产业和“舍饲养殖”后续补充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中药材种植”“坡缕石加工”“屈吴山旅游”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种植方面,积极引导调整种植结构,在引进示范适合高湾旱砂田种植的新作物上做文章。2015年,推广种植籽用西葫芦(白瓜子)11000亩,韩国小南瓜2100亩,订单番茄1000亩、美葵5000亩。同时,突出“扩量、提质、创牌、增效”,“靖远黑瓜子”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湾旱砂田正在申报通过富硒瓜类原产地认证。引导成立了106家农民种植合作社,注册“普天兴”等绿色瓜类商标,群众的瓜类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高湾瓜类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引进了籽瓜深加工企业1家,投资5000万元,建成籽瓜植物水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加工籽瓜80000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成立高湾乡屈吴山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办公室,编制屈吴山旅游发展规划,建成管委会办公场所200平方米,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发展农家乐4家。三是“通水”。着力解决1.2万亩水浇地的灌溉及渠道维修衬砌问题,对三场塬灌区的支斗渠道进行衬砌维修,共衬砌渠道30多公里,大大降低群众的灌溉成本,节约利用水资源。建成高湾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一处,修建40000立方米的蓄水库一座,配套安装净化设备1套,解决了高崖等3个村6498人的应急用水问题。加大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力度,争取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5年投入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彻底解决1.6万名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四是“筹钱”。积极争取信用乡镇评定,10个村被评定为信用村。引导成立12个村的农民互助资金合作社,发展会员227人,注入互助资金83.5万元,带动贫困户1041户。用好***专项贷款政策,为401户贫困户申请贷款2005万元,申请双联惠农贷、牛羊蔬菜贷款2130万元,组织群众进行旱砂田改造,新铺压砂田1350亩,改造旧砂田1800亩,改造养殖圈舍3250平方米。五是“建镇”。市发改委协调解决资金45万元,完成三场村3平方公里的集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90公顷的控制性规划,同时,结合省道207线过境机遇,拓展现有街道,规划两纵两横的主街道,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格局。
推进“三项行动”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双联单位筹措资金2.8万元,组织和发动群众,集中处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垃圾4次,清理垃圾0.4吨。同时,组织群众开展垃圾大清运、大扫除行动,住寨、三场等四个村通过市级文明村创建验收。二是文明新风倡导宣传行动。开展了远离赌博、远离邪教、远离毒品“三远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倡导文明新风,培养健康生活情趣,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三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行动。班子成员和党员进行集中学习545人次,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上门助学29人次,对外出务工党员通过短信送学48人次。
力求“两个提升”
一是提升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重心放到***、脱贫的政治使命上来,以规范的程序、细致的工作确保建档立卡及贫困户评选等各项基础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注重村干部示范带动,发挥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进示范西葫芦、韩国小南瓜等适宜旱砂田生长的作物,增加群众收入,在种养殖合作社中,吸纳贫困户成员,帮助发展养殖,在瓜类运销中发挥好引领作用,为贫困户联系客商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精准帮扶。
二是提升双联帮扶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全乡35名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联系户2100次,征求到意见建议50余条,调解矛盾纠纷20余次,帮扶争取村委会阵地建设资金47万元,凝练2016年帮扶项目7个,涉及村社道路、文化广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共争取资金2738万元。
新闻推荐
靖远银丰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的车号为甘D32685的中国太平洋财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川支公司的交强险标志一份,单证流水号:QJAT1508065650,不慎丢失,声明作废。车主李菊的车号为甘DS5326的中华人民...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