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马维欣
“丢——— 丢——— 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这首脍炙人口的《丢手绢》应该是整个八零后一代孩童时期共同的记忆标的。里面提到的手绢也称手帕,用蚌埠话来说就是“手巾捏子”,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功能,更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暗含了几代人的气质与风貌。手帕在记忆中所承载的风度和温度,直到今天再回头审视,依然鲜活热烈。
那时候的手帕有很多样式,有棉质的和丝质的,形状以正方形居多。男士的手帕样式多以灰、白两色的纯色系或蓝白相间、灰白相间的格纹为主;女士和孩童的手帕要更为绚丽多彩,大部分手帕都用波浪纹的细线镶在四边,心灵手巧的女士还会在手绢右下角绣上自己的独特记号。手帕因其美观大方又可以擦泪擦汗,深受人们喜爱,常常作为馈赠礼物的佳品,原先我家里的抽屉里就总有没有拆封的手帕礼包。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记得儿时每天去机关二幼上幼儿园,出门前都要在衣服外面蒙一件雪白干净的“罩衫”,左边胸口再用曲别针扣一块漂亮的花手帕。在当年幼小的心灵里面,这块手帕就是整洁干净的象征,好像别了手帕在身上就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大家不太在意穿着是否昂贵时髦,更在意的是在外的形象是否干净利亮。
这种心理在现在看来显得有些滑稽,可那个年代的大人们也都秉持着这样的品位和习惯,不免对幼小的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听外婆说起她的婆婆——— 也就是我外公的母亲——— 大户人家的上海太太,她总爱穿一袭合身素雅的旗袍,靠近襟怀的旗袍开口处塞一块丝质的手帕,温柔地垂在手臂与身体之间,在优雅与矜持中显出非凡的摩登气质。虽然未曾谋面,但因由这个独特的画面感我很难忘怀这位亲人。
手帕也不独是女士的专利,男士对手帕的青睐丝毫不输女性。在那个时代,讲究一点的男士都要在口袋里装一块手帕,有的甚至还会喷洒一点香水。每当女士流泪擦汗或是碰擦受伤,就是这块手帕显示“绅士风度”的时候了。甚至电影里面男女传情,往往都会设计一个桥段:女士受伤,向男士借手帕,女士回去洗干净手帕后偷偷在上面绣上自己的名字再还给男士,由此,这一借一还中的情愫就经由手帕这个情物流淌在两个人心中了。
手帕除了装饰和擦拭外,还有一些功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记得小时候奶奶的钱包就是一块手帕,为了不弄脏手帕,她还会在手帕里面再垫一层塑料纸包住钱,然后再包上手帕揣在怀里。要给我们几个小的买零食了,会一层层打开手帕和塑料纸,接过奶奶掏出的钱依稀还有她身上的体温和味道。
手帕曾经是传递情感流泻的最佳载体,如今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被餐巾纸、手帕纸所取代。所幸那些所剩不多的传统礼仪中,还有些许与手帕沾得着边,在我们的记忆里尚存一席生存余地。
环顾当下,家里只有一块手帕静静地盖在电话机上面,与不远处一盒经常使用、频繁更替的抽纸盒遥相呼应。电话不常被拿起,连带着手帕也显得落寞。陈旧的手帕像儿时的时光,已经变成并不陌生却已经远去的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芳林)11月9日下午,大洪山林场市级林长会议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捍卫出席会议。吴捍卫在会上说,近年来,蚌埠市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洪山林场及周边环境...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