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区沫河口镇姚宋村乔洼制秤远近闻名。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乔洼。
据村干部介绍,原来乔洼乔姓基本上家家制秤,乔姓100户中有70户修秤,且持有经国家计量监督局核发的从业资格证书。
乔姓400多人制秤修秤,中年以上人人皆知制秤之事,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秤的出现,专业从事制秤这项传统工艺的就越来越少了。
乔洼村民洪亚珊,今年70岁,他从16岁开始制作木杆秤,连续坚持40多年,制秤精确度100%,成为当地传承人之一。
据洪亚珊老人介绍,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作为一种测定物体重量的计量工具,有杆秤、地秤、案秤、弹簧秤等多种。木杆秤有大有小,大到能称重200kg(长约200多厘米),小到中药房抓中草药的克数秤(长约30厘米)。木杆秤有金属秤钩,前毫系秤大量,后毫系秤小量。称物时,用秤钩钩住所要称的物件,一手提号系,一手前后移动秤砣系绳,直到左右平衡,秤砣所在星号数就是所称物件之重量。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三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处理后,就变成了笔直且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后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秤匠随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接下来,便是制定重量刻度的精细活计。秤匠需懂得点物理、数学知识,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秤匠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秤匠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秤匠就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这道程序在制作过程中很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秤匠随后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就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有些秤匠为了省时,就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另一位传承人洪国玖,今年50多岁,从1981年开始从事制秤和修秤工作,有上级主管部门核发的专业证书。笔者看到,由有关部门核发的《安徽省个体工商户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蚌埠市税务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蚌埠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工商业营业执照》,洪国玖都保存得很完好,发证日期也清晰可见,都是上个世纪的日期。
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是民间必备的衡器。据了解,木杆秤早在秦朝作为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到南北朝时已广泛应用,并流传至大江南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木杆秤从主体上已悄然被各种电子秤所取代,尽管还没有完全退出舞台,但木杆秤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少,如今的年轻一代大多不识秤花。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制作传承人也是越来越少,木杆秤制作也濒临失传。
据了解,乔洼人自从电子秤普遍使用后,木杆秤已经没有市场了,但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门手艺,盼望能够传承后人。
图片说明:洪亚珊老人
洪国玖保存的计量器具许可证
洪国玖保存的税务登记证
洪国玖保存的工商业营业执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景)“住了大半辈子平房,这下不仅有了新房子,还是高高的楼房呢!”今年47岁的张道宝在名单上瞅到了自己的名字,得知即将入住位于吴湾路的一套48平方米的新房,在摇号现场就激动地给家人打起...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