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葛新爱本报记者 武长鹏
近期,皖北地区连续出现的“倒春寒”,让不少菜农露天种植的蔬菜损失不小。然而,异常的天气对蒙城县庄周办事处农兴专业种植合作社纪学勇的400亩大棚蔬菜,却“毫发无损”。 “尽管建造大棚的投入很大,但遇到灾害性天气时,其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这几年我的蔬菜基地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是得益于科学种植。 ”谈起自己几百个技术领先的大棚,纪学勇很是自豪。
5月29日,记者在纪学勇的蔬菜基地看到,一排排大棚内生机盎然,毛茸茸的小西瓜、青脆欲滴的水果黄瓜、长势旺盛的西红柿等20多种瓜果蔬菜长势喜人。“这种荷兰圣女果是从外地引进的,别的品种一棵苗也就两三毛钱,我这一粒种子就要1元多,但它的产量、色彩、口感和价格,是其他品种无法比的。”对于蔬菜的种植,纪学勇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目前,他所有的大棚都采用国内技术一流的二代棚,选用的种子是国际上最新的,自动喷淋、生物防虫、农业物联网样样俱全,不用化肥、不喷农药。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产品,经农超对接成了百姓餐桌上的抢手货。 “由于质量上乘,现在县城内各大超市都是我的供货客户,只要能采摘出来,马上就有人拉走。浙江、合肥、南京等地的客商更是因为争抢不到货源,时常责怪我。 ”
谈起创业的成功,纪学勇归结于自己敏锐的市场意识和适销对路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开了个早点铺,后来街头卖早点的摊子多了,他便转行做卤制品,送往各大宾馆、饭店,等到做卤制品的人也增多之后,他们又办起了熟食快餐店,目前已在县城开了9家连锁店。纪学勇说,他今天在蔬菜种植上的成功,起因于2010年蒙城发生的传染病疫情,那场病患让他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了确保自家快餐店的用料安全,他萌发了种蔬菜的想法。当年他在自己老家庄周办事处马店村租了200亩地,由于种植得法、适销对路,可观的经济效益,蔬菜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他的蔬菜基地已流转土地1260亩,2014年销售收入达1330万元。
目前,面对良好的市场前景,纪学勇对未来发展又有了新的打算。“下一步在搞好传统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将开办占地10亩的生态餐厅,让游客自己进园采摘、清洗蔬菜,我们代为加工。同时,开发各类蔬菜盆景,游客在休闲、采摘、观光的同时,把盆景蔬菜带回家放在阳台上,不但能观光,还能吃到亲手培育的蔬菜,一举多得……”先人一步的发展思路,带给纪学勇的总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丁楠 记者 武长鹏)截至7月底,蒙城县领到午季小麦理赔款的农户有近6万人,共赔付理赔款556.28万元。为做好午季受灾小麦理赔工作,该县抽调农委、国元农业保险蒙城分公司、乡镇三农保...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