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脚步渐近,瑶海区低保户潘大爷近来很是忧虑家中仅有的几件薄衣不能抵御寒冬,于是他向合肥市慈善超市办理了衣物申领。让他意外的是,仅过了十几天,他就从市慈善超市领到了羽绒服和毛衣。在为潘大爷送去温暖的同时,合肥市慈善超市站长王强正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物资。在省城,除了合肥市慈善超市之外,街道、社区也存在慈善超市。然而,或因缺乏物资、或因缺乏场地,慈善超市自身也遭遇生存的现实困境。
迁址停业艰难维系
11月15日上午10时,合肥市慈善超市站长王强正在寿春路上的一间门面房里办公,这里是合肥市慈善超市的新办公地址。王强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爱心市民过来捐赠,今年7月底,他们从濉溪东路南的板桥附近,搬到了现在的地址。在合肥市慈善超市开具的“救助接收证明册”上,记者看到,今年八至九月份,仅有不到10例的捐赠记录。王强表示,进入冬季之后,市民或企业捐赠数量会增多,但是还是面临捐赠数量偏少,捐赠种类单一的问题。
而在亳州路街道,五年前的慈善超市早已不见了踪影。亳州路街道办事处盛主任告诉记者,2005年5月10日亳州路慈善超市开业后,主要通过接收社会捐赠和上级民政部门配发的有偿物资来救助辖区低保贫困人群。但由于社会捐赠一度很少,低保人群又不习惯到慈善超市购买低价商品,加之又遇到亳州路拆迁,不到一年时间,亳州路慈善超市就关门停业了。如今,亳州路街道没有固定的慈善超市门面,每年只有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内,街道才会以慈善超市的名义向低保特困人群发放慰问物资。
财力不足制约发展
“财力不足是制约慈善超市发展的首要因素。”王强告诉记者,合肥市慈善超市每年有10万元的财政保证,主要用来维持超市的正常营业和为困难群众购买食品。去年给全市一类低保户10476户人家发放了260万的年货,但相对庞大的低保人群需求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据了解,2004年底,合肥市建成全省首家市级“慈善超市”,随后,亳州路慈善超市、蜀山区井岗镇、五里墩、胜利路、西园、葛大店等几处慈善超市也相继成立。目前,合肥几家慈善超市的基本功能只相当于一个物品中转站,一方面接受企业和市民捐赠,另一方面将这些物品发放给困难群众。
但由于物资和资金的缺乏,慈善超市的生存也面临难题。特别是社区级别的慈善超市,由于社区范围小,辖区企业资源相对稀缺,加上每年的“慈善一日捐”和一些捐款活动释放了居民的捐赠热情,社区慈善超市更难募集到物资和资金。
破解难题尚需时日
慈善超市面临的困境不但让超市负责人忧心,也引起了民政部门的重视。记者从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针对慈善超市存在的问题,他们正在制定《关于在市区部分街道、乡镇开展慈善超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希望通过指导意见,让慈善超市形成“政府推动、民政运作、部门参加、街道 (乡镇)负责”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物资和资金。
而业内人士也表示,可以借鉴上海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据介绍,在上海,慈善超市对所有普通市民开放,慈善超市内物品都是社会各界捐赠给上海慈善机构的,其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超市在用助困券形式不定期向特困群体发放助困物品的同时,还向市民敞开现金销售各种新品物资、服装和日用品。超市收入所得全部划入慈善助困基金,用于扶贫济困。同时,超市劳动力也以下岗人员为主。
合肥市慈善超市站长王强则认为,慈善超市内的物品来自于丰富的社会闲余资源,政府需要不断引导市民的观念,让有爱心的市民乐于慈善事业,这样爱心接力棒才得以传递。
·本报记者周莹莹·
新闻推荐
1月9日,亳州市公安局开展了以“110关爱民生、保障民生、自觉接受群众评议与监督”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日活动。警方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和中小学生300余人走进警营和交警、特警、消防、治安警零距离接触...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