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武清海本报记者 武长鹏
“这个村叫粉条村,真是名不虚传! ”近日,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大张庄村的房前屋后、大小树林、道路两旁,一排排晾晒的粉条晶莹剔透,让人赏心悦目。
“俺村加工无公害绿色粉条,深受周边群众以及城里人的好评。 ”村民张文忠说,村里人这几年富了,主要富在大面积种植红薯,然后进行粉条加工。
走进大张庄的一个粉条加工点,记者看到一口硕大的锅里冒着热气。加工点的主人叫张祥峰,院内挂满了一排排粉条。 “我们的原料是纯红薯粉,没有掺杂任何东西。这么多年,我们村的粉条加工能一直持续下来,主要是拥有纯红薯粉条的生产技术。 ”张祥峰说,他们村加工的粉条,质量好、用料纯、耐煮沸、爽滑筋道。
村干部王兴亮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张庄村民加工粉条是为了改变红薯的吃法,靠它养家糊口。近几年,粉条加工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大张庄的粉条开始走进城市。
张祥峰说:“以前做粉条都是纯手工做,一个加工点一天也就做三四百斤。到了粉条销售旺季,往往供不应求。 ”据村党支部书记丁长林介绍,近几年他们村买来各种机械设备,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现在一个加工点一天能加工4000多斤。
由于大张庄加工粉条有一套好技术,周边村民纷纷拉来粉面进行加工。有了加工市场,大张庄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其他村的劳力一收拾完庄稼就外出打工,可我们村的人农闲时对外加工粉条,一个冬天下来,每人能收入万儿八千的。”一位正在搅拌作业的村民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红薯种植合作社和红薯粉条加工合作社,引进大型加工机械,实现全自动机械加工;还打算申请专利,有自己的包装。 ”张祥峰说,2014年,他计划带动更多村民靠粉条加工致富,把红薯疙瘩变成黄灿灿的“金条”。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汪永智)记者日前从省能源局获悉,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产业园区)名单。继芜湖2012年12月获批为先行创建试点城市后,安徽省合肥和亳州此次获批创...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