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省、市黑臭水体整治要求,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亳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市中心城区11处黑臭水体(东风沟、羊建沟、东城海子、汤陵沟、陵西湖、柴家沟、憋疙瘩坑、龙凤新河、凤尾沟三期、宋汤河、丁家坑)整治工作。
编制总体整治方案。结合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况,制订《亳州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方案》,明确目标及工作计划。要求各主体单位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等措施,加快推进整治。
多部门联动。以“河长制”为主导,各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定期联合排查排污口,形成问题清单,逐一进行整改销号,有效防止整治后的水体水质反弹。
加强公众参与。强化公众参与黑臭水体整治意识,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鼓励群众反映水污染问题,并给予适当奖励。
修复生态,确保水体长制久清。为统筹生态修复及管护市中心城区水系,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持续改善水环境,保障水体长制久清,计划采取“PPP模式”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市中心城区丁家坑等11条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工程PPP项目”年内将完成招标。
目前,这11处黑臭水体已完成7处整治,达到初见成效,并通过省住建厅复核。剩余4处(东城海子、憋疙瘩坑、柴家沟、汤陵沟)黑臭水体整治已全面开始实施,预计2018年底完成整治任务,达到初见成效的目标。(住建)
新闻推荐
○李绍义清朝初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山西人,姓王名璧;一个是陕西人,姓朱名孔领。二人结拜为兄弟,一同出外谋生。有一年,他们听...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