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孙万林长子之妻张氏与长孙成祖夫妇及家人合影
涡阳县孙万林故居现状
□石芳霞
涡阳县老城内的“孙家大院”,是甲午抗日英雄孙万林故居。它原名“孙万林公馆”,现在当地人俗称“孙家大院”或“孙家老院”。其位置在涡阳县老城仿古一条街,即涡河中路北侧、红旗旅社与人民剧场东面现存三十多间房屋的老宅,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建筑,按清代标准官邸建制。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属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涡阳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8号文件》记载:原有房屋四十余间,三进院落,前后堂屋4排,东西厢房近三十间,前有大门楼五间,中为过道,大门东西两旁置石狮一对。1970年前后,拆除门楼五间,其余房屋分别成为县文化馆和剧团演员办公或住房。现存房屋后排两层楼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二进院堂屋四间,前进院堂屋五间。以上房屋均为砖木结构,上覆小瓦,公馆建筑布局严谨大方,结构合理威严。由于其后人散居外地,早年纳入政府管理,没及时修复与保护,略显破旧。大部分房屋现已塌陷或废弃,尚有些房屋仍维持原貌。孙万林,字寿卿,1843年出生。清末四川总督,爱国将领,甲午海战英雄。因英勇善战,功劳卓著,被誉为“中日甲午海战”中唯一一位“以少胜多”“敢战敢拼”的清朝陆军将领。孙万林,父焕,母纪氏,兄妹五人,排行老三。原随父母居孙集孙小寨(现属利辛县),清道光年间举家迁居涡阳。1905年病死于任所。《清日甲午战争史》、《威海军事》、《甲午海战》、《安徽省志》、《涡阳县志》等方志典籍,均有其生平事迹的记载。现存利辛县文物所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颁旨嘉赏授其为“武功将军”,妻严氏为“诰命夫人”的圣旨至今完好。同时被皇帝赐旨嘉奖的,还有当时涡阳县“孙万林公馆”,也就是现老城内的“孙家大院”或“孙家老院”。
初建时期的孙万林公馆,金碧辉煌,非常威严气派。前后共三进宏伟的院子,不少于一百五十米。四排五间正房,东西厢房三十余间。中有廊道,廊道旁为花池。前后正房,屏幕墙壁,龙形走势廊道。第一进临宽敞的街道,为衙役公差用所。门楼正中横额上是清同治皇帝亲题的“孙万林公馆”五个大字,门旁两边有巨型石狮护佑。古人云:“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它们不仅是公馆主人身居要职尊贵显赫的象征,也是家族兴旺的标识。“双狮护门”谐音“双狮豪门”。石狮富贵威严,令涡城黎民无比的崇敬。每逢农历初一或十五,公馆护卫亲为石狮洗礼,期盼主人除恶扬善,护国凯旋。第二进为婢奴与儿孙居所,较第一进院子优雅典致。院内花香浓郁,色泽艳丽,丫鬟仆奴与儿孙嬉戏,穿梭其间,温馨和谐,又不失庄严沉稳。第三进院子最为气派,上下五间华美的楼房,为孙万林夫妇与贴身侍女居室。门有两处。一处正门,通向前一进院子;一处为侧门,西通后花园。花园占地三亩,内有御影楼,专供奉大清皇帝像。园内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古朴别致。园中佳木葱茏,情趣盎然,妙趣无穷。总之,与孙公馆的三进院落房舍相映衬,朱漆木门,花格门窗装饰,通道,亭台轩榭,花坛房廊,互通来往,精致优雅,美不胜收。
传说,因孙万林妻严氏贤惠毓淑,知书达理,乐善好施而御赐宅百亩,地百顷,家资万贯,故修建此宅。同时她还建议把修建公馆节省的钱,为孙家祖宗建祠堂。严氏给孙万林生育三子两女。子均为武将,作战勇敢,皆英年早逝。女均嫁与涡城大户,目前其后人仍在涡阳。每逢喜庆节日,孙万林尽量返涡,携妻儿敬叩祖宗,朝拜御影楼,尔后搭台唱戏。每当夜幕降临,孙公馆华灯高照,石狮披彩挂绿,家眷与仆役,穿梭往来,品茶赏戏,欢声笑语,与涡阳百姓同喜共乐。
孙万林逝于任所后,妻严氏不久也辞世。公馆由其长子接管,长子四旬有余殉职,后由长孙成祖负责。成祖性格与长相均酷似万林,心底慈善,为人豪爽仗义。这时候,小成祖两岁的孙万林二孙子成武也开始分担家事,护守孙家祠堂。而孙万林夫妇的居室,则由孙公馆贴身侍女高氏终身守护。高氏无儿无女,抚育孙家儿孙,任劳任怨。儿女恭敬喊她“小娘”,孙辈恭敬喊她“小奶奶”,曾孙辈都恭敬地喊她“小老太太”。有说“小老太太”是慈禧太后赐给严氏的贴身丫鬟,有说是光绪赐给孙万林将军的第五个妾,还有说是因孙家仁慈而收养的清军甲午海战中阵亡的士卒之女。
1932年,黄河泛滥波及涡淮地区,孙家生活也不如从前。加上孙万林兄弟儿女多,特别是祖籍孙集孙万林兄弟家人也常来涡阳孙家大院,靠接济度日。外加本城百姓逃荒乞讨众多,高氏与孙家人看在眼里惜在心里,遂支持成祖开仓放粮三日,赠衣送被给流离苦难百姓,还收纳贫民子弟入住公馆或私塾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孙家男丁成武、成玉等赢得高氏与成祖大力支持,秉承孙万林遗风,积极参加抗日,赤膊上阵,英勇杀敌,深得百姓拥护。抗日群众很为孙家报国精神感动,自发在县城四门处绘画左手拧起飘拂胸前的长辫子、右手握持银光闪耀的大刀、赤臂上阵、攻城夺砦、身先士卒、奋力拼杀的孙万林巨幅画像,以鼓舞涡城百姓斗志。
抗日期间,孙公馆第二进院落,厢房十间先后被日机炸毁。由于孙家后人无钱修复,现已不复存在。日本投降后,内战接续不断,孙家与中国亿万同胞一样,度日如年。孙公馆已无其他收入,地又无法种,只好变卖维持生计。当时乡下的二百多亩地也仅剩五六十亩了,家中也仅剩七口人,加上两个佣人,大部分回乡下居住。一个名字叫小华的,是孙集同姓,在孙公馆干点小活,陪孩子玩。人很聪明,会用泥巴做小狗、小人、手枪等。一个叫杨姐,无父无母,专职做饭。人很勤快,常帮打扫院庭,做些女工活儿等。虽然孙公馆家境日益败落,但是他们仍不愿离开孙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孙公馆私家学堂彻底划拨归公立学堂,整座老院全部为土改工作队驻守。但是仍允许孙家人及高氏居于此,至1952年高氏病逝,小华返回祖籍孙集孙小寨村,杨姐坚持随孙家迁居涡阳乡下彭楼种地。但土改工作队不同意,说孙家无权再使用佣人,杨姐只好离开孙家,后来听说和方庄的人结婚了。从此孙家人极少再去孙公馆。1958年后,孙公馆全部成为县宣传部与文化局、图书馆等公共办公地。土地与房产权也均归国有。1970年,孙公馆门楼五间被拆除,两旁石狮被砸坏,改建成楼房,成为文化局与梆剧团办公地点。1980年,文化局新迁现在的文化馆所在地,孙公馆彻底成为现任居民所居住的大杂院了。渐渐地“孙万林故居”或“孙万林公馆”就被“孙家大院”或“孙家老院”名称所取代。
孙皖民是孙万林长孙成祖之子,年76岁,现居甘肃,当年生长在孙公馆。近些年,他曾多次返乡祭祖,每目睹残破不堪的老宅,就触景伤情,感物伤怀,并依据记忆绘制了“孙家公馆”原址平面图。此图与涡城百姓传说中的“孙万林公馆”原貌大致相同。而涡阳一中退休教师、甲午英雄孙万林曾孙现年69岁的孙学文,至今家里还保存“中日甲午战争百年纪念”博物馆筹办前期,也就是1993年2月山东威海中国甲午博物馆馆长戚俊杰对孙万林事迹与遗物关注的来函,内容如下:
孙老师:您好!
您先祖孙万林是甲午威海之战中唯一一位以少胜多、敢打敢拼的清朝陆军将领。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我们要举办陈列展览和出版《甲午英烈》一书,因而急需孙万林的有关遗物和史料,请费心将您所了解的孙万林的文字书稿,口碑材料,其他史料,特别是孙万林的遗物告诉我们。请速回信,谢谢合作。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馆长戚俊杰二月四日
孙万林后裔孙皖民与孙学文等家人,除提供孙万林及孙家公馆大量资料或信息外,还殷切希望地方政府能及时修复妥善护保“甲午抗日英雄孙万林故居”。涡阳县花鸟协会会长、捻军研究者71岁的赵玉昆,也一直关注孙家大院及孙英雄的事迹,2012年7月曾携家眷至威海中日甲午博物馆参观,幸得该馆负责人签名赠阅《甲午英烈》一书。得知笔者很关注孙公馆及甲午抗日英雄孙万林事迹,遂转赠参阅收藏。
现年103岁、与孙家大院为邻最久的洪东初老人,提起孙家大院,很伤感而又非常激动。他不仅讲述“孙家大院”原名为“孙万林公馆”或“孙家公馆”,还讲述“孙公馆”当年如何放粮救灾,如何支持抗战,如何与抗日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以及自己当年如何参与抗日宣传,如何挥动笔墨绘画“甲午英雄孙万林”英勇杀敌,高喊“冲啊,杀啊!”等巨幅画像的场景。
时光易逝,岁月易老。洪东初虽然年逾百岁,但是依然思维清晰。如今,他依然清楚记起孙公馆及孙家人的事迹,依然记起自己曾见过一些来涡关注“甲午抗日英雄孙万林故居”的人士。同时,他也与涡阳社会各界人士一样衷心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力度保护或修复“孙万林故居”,或开设教育基地,建设“甲午英雄孙万林纪念馆”等,以供后人对其事迹及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简介:
石芳霞:中国散文家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就职于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新闻推荐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为保障各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涡阳县义门镇陶赵村先后成立党员议事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议事会、妇女联谊会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确保...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