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虽然舞姿不够标准,但个个跳得是那样用心,跳得‘年味\’十足,跳得人心暖乎乎。”近日,一阵阵“咚咚、咚咚”的腰鼓声,拉开了涡阳县丹城镇文体交流展演序幕,来自齐西村的腰鼓队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称赞。
丹城镇齐西村的老少爷们都知道,每天晚上,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就会响起阵阵的腰鼓声,大人孩子聚在一起,每晚6到8点观看腰鼓队的表演。齐西村是一个有着6000多名村民的大村,3年前该村成立了腰鼓队,今年79岁的徐训平老人既是创办人又是队长。徐训平老人以前腰疼腿疼得厉害,在广州工作的大儿子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进行照顾。徐训平每天到附近的广场上看老年腰鼓队表演,时间长了,老人也加入了老年腰鼓队,学会了打鼓跳舞。
回到村子后,徐训平自费买鼓在村里成立了腰鼓队,先是几个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个人,现在已发展到130多人了,队员们上有80岁的老人,下有10多岁的娃娃。“我们不仅学会了打鼓跳舞,又学会了扇子舞,还会唱大戏呢。”今年61岁的队员秦凤云说,原来是徐训平老人找上门,现在是队员们找老人。秦凤云由一名腰鼓队的“看客”变成现在的“主演”后,曾有唱戏功底、通晓一些音乐知识的她,向队员们传授打鼓的节奏和跳舞的技巧,提升了腰鼓队的表演水平。
村民荆为海和妻子岳增芝都是腰鼓队的队员,去年6月份因为丈夫参加了腰鼓队,妻子反对,一赌气妻子也参加了腰鼓队。每天打鼓跳舞,让她着了魔似的不肯丢下。“人就要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多欢乐少烦恼。”得到快乐的岳增芝不再提当初反对丈夫参加腰鼓队的事了,还经常把腰鼓队领到自己家里排练。荆为海还出资2000多块钱购买了二胡、电子琴、音箱等器材。
“我是场场到,比干啥都过瘾。”今年68岁的老人荆志洗把打鼓跳舞录制成光盘,等外出打工的孩子们回家过年时播放给他们看,让孩子们知道父亲在家里玩腰鼓,身体棒,可以安心在外打工。
在发展好腰鼓队的同时,齐西村还出现了戏曲、扇子舞、大鼓等自发性组织,在县镇文化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更加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乡村文化更加接地气,更加活跃了起来。
而在涡阳县高炉镇的“戏迷协会”里,每天有10多位老人都在吹拉弹唱,吸引很多群众前来观看。协会里有农民,有退休的干部。乐器有自己购买的,有自制的,更多的是镇文化站提供的。今年66岁的退休干部戚建祥说:“人老了就要动动手动动脑,防止老年痴呆。”他用二胡拉了一曲又一曲,他旁边72岁的杨文伦老人放下板胡又敲起了边鼓。该镇文化站站长李建明说,镇文化站从场地等方面支持戏迷协会的发展,先后购买了二胡、板胡、三弦、笛子等乐器,供会员使用和娱乐,还聘请专家来指导。
据悉,为了支持和发展乡村文化,涡阳县组织文化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每年到全县各镇、村(社区)进行面对面传授和辅导,投入资金扶持民间组织,建好文化阵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截至目前,该县乡村、社区各种文艺团体和组织达50个,参加人员一万多人。
(蒋庆章)
新闻推荐
1992年,台湾马炳文、谭兆、侯宝垣等大德之士,一言九鼎,不负众望,经多方积极努力,筹得善款。涡阳县也在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活动,并报经国家批准,开始重修天静宫的前期准备工作。&n...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