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李迎春
日前披露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要“规范减刑、假释工作”。一些人大代表指出,目前过多过滥的减刑、假释已引发社会的质疑和不满,成为司法不公与腐败的一个“黑洞”。有代表举例说:广东省江门市原副市长林某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却一天牢没坐,还在审理期间就贿赂10万元买通相关人员办好了“保外就医”。代表们认为,应该把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切实放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严厉打击一些减刑、假释背后的司法腐败。
近年来,司法公正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从侦查环节的刑讯逼供、起诉环节的诉辩交易,到审判环节的律师权利等等,几乎涉及司法各个阶段。近段时间,假释、减刑、保外就医的漏洞及背后的司法腐败开始越来越受关注,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追问已延伸到了判决后的执行环节。在一个法治社会,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社会正义就会失去底线。而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则是公正的执行,执行环节一旦失守,司法也就全线崩溃。
假释、减刑、保外就医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人道关怀和正向激励。生病的犯人可以到条件更好的医院救治,在狱中表现良好或有立功表现,可以假释或减刑。但现实中,由于操作过程不透明,假释、减刑、保外就医的决定权成了司法系统内部“奇货可居”的权力自留地。以减刑为例,监狱有权决定谁有资格提出申请,然后报法院决定。不像审判环节的公开,减刑几乎没有外部监督,只需监狱和法院两个环节内部解决。有专业人士根据法律条文计算出,理论上一个死缓犯人通过减刑只坐12年牢就可出狱。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关环节失去公正,权钱交易会在所难免。
事实上,人们关注假释、减刑、保外就医中的漏洞和腐败,与一些官员获刑后往往很快出狱这一现象有很大关系。江门市原副市长林某的案子仅是披露出来的一个案例而已。在诸多官员受审案件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判决结果,执行情况如何,譬如服够刑没有,哪些假释了、哪些减刑了、哪些保外就医了,公开的信息极少。所以,要避免司法的底线被突破,执行环节也要像审判环节一样透明。一些社会关注的大要案,尤其是涉及官员的案件,执行环节的每一步都必须公开。唯有如此,才能杜绝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否则再公正的判决也可能被消解得荡然无存。
新闻推荐
赏樱花看桃花3月21日开幕花期持续数十天在前三届举办的基础上,今年成都(青白江)第四届樱花旅游文化节将在3月21日~4月15日举行,规模将超过前三届看桃花昨日开幕花期十多天第27届成都国际桃花节在龙泉...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