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眼科开辟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是中国眼科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外医学交流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赵堪兴教授称。
历史性事件
中国首个世界级眼库落户成都
今年8月5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当地时间下午2点,在斯里兰卡总统夫人施兰蒂·拉贾帕克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吴江浩的亲自主持下,成都爱迪眼科医院与斯里兰卡眼捐献协会共同组建的“国际联合眼库”隆重揭牌。
成立于1961年的斯里兰卡眼捐献协会,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眼库,每年约3500人捐献角膜约7000枚。已陆续向57个国家114个城市捐赠眼角膜约7万枚,帮助全球超过14万人摆脱黑暗。“国际联合眼库”顺利落户爱迪眼科,意味着成都乃至中国,第一次拥有了世界级的眼库。
爱迪眼科,作为斯里兰卡唯一指定四川角膜移植医院,在今年2月27日,接受了来自斯里兰卡捐赠的首批12枚眼角膜。在捐赠仪式上,斯里兰卡驻成都领事苏木杜·维拉库将装有12枚眼角膜的保温箱,亲手交给了成都爱迪眼科医院眼库主任康黔。据悉,这是目前国内接受的最大规模境外眼角膜捐赠。
国际联合眼库的建立,让四川区域内的角膜移植手术等候期,由过去的3年大幅缩短到目前的14天以内。对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赵堪兴教授评论说:“爱迪眼科开辟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是中国眼科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外医学交流史上的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光明梦之队 成都爱迪眼科将光明带到南亚
在国外,说起成都,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憨态可掬的熊猫。但在缅甸、尼泊尔等南亚国家,成都还代表着光明。
2013年8月10日,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受缅甸MYOTAW医疗中心的邀请,飞赴缅甸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在为期2天的援外行动中,以爱迪眼科名誉院长姚晓明、副院长连浩领衔的白内障手术“梦之队”,让137名缅甸患者重见光明。
在此期间,连浩教授为一名93岁缅甸老人成功实施了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这是当地最高龄的白内障复明手术纪录。当解开纱布时,老人在失明23年后,第一次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孙子。
应尼泊尔国家卫生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邀请,今年3月25日,成都爱迪眼科专家团远赴美丽的山地王国———尼泊尔开展送光明慈善活动,这是中国首次在尼泊尔开展白内障复明慈善手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亲临活动现场,并看望了接受治疗的尼泊尔患者。
离别前,一个尼泊尔白内障患者家属用彩笔在爱迪眼科援外专家组的旗帜上写了一段话:“感谢你们从万里之外,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感谢你们不顾辛苦,用大爱与慈悲为我们再造了光明……”
患者不是上帝 他们最需要安全感
专访白内障手术专家连浩
连浩教授
爱迪眼科副院长
四川省眼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
白内障学组主任
亚洲区白内障援外手术专家
有人将医患关系视为消费关系,由此引进了“病人是上帝”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领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医生更有责任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病人获取安全感。
如何才能让病人享受到足够的安全感?第一个环节是门诊:与病人充分的交流本身就是医生获得信任的最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态度要温和,语言要自然,不要让病人感到生硬、呆板,好象在完成一个程序化的内容。要学会听病人说话。当病人叙述病情时,医生要认真倾听,眼睛要看着病人,不要东张西望,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尤其不要轻易打断病人的话。
病人往往担心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愿意讲得详细一些,而医生觉得凭着自己的经验听病人说一两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特别是后面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打断病人的话,这种情况下,即使不会发生误诊,病人对医生诊断是否正确已经存有疑虑了。
更重要的战场还是在手术台上。绝大多数人第一次躺上手术台时,都会对未知的结果产生本能的恐惧,这一点甚至连有医学背景的患者都无法避免:我曾为一位拥有40多年外科手术经验的三甲医院医生做白内障手术,对方甚至需要旁人搀扶才能爬上手术床,原因竟然是她生平第一次被人手术,恐惧、腿软……
在这个时候,手术医生对病人情绪的安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手术中,医生应专注于手术本身,因为这个时候病人非常的敏感,医生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会让病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成都商报记者 吴筱颖
新闻推荐
寻根刨底,BMW尊选二手车X档案 ———2014 BMW尊选二手车鉴赏日成都启程
二手车客户最关心的就是车辆品质是否可靠,在这一点上,由厂家主导的品牌二手车明显比普通的二手车商更有优势。2003年,宝马在全球率先推出认证二手车品牌———“BMW尊选二手车”,2006年宝马将该品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