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从过去的“打好蓝天保卫战”到“打赢蓝天保卫战”,既反映了党委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需要更多艰苦努力。
12月24日零时,成都启动了今冬首次橙色预警。与此同时,全国多地都在遭受重污染天气的“袭击”,四川盆地更是形成了连片区域性污染。对于为何会产生此轮重污染天气,省、市专家作出解释——连日来的静稳天气是“元凶”。 和去年同期比较来看,此轮污染累积时间偏长,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则是减排在“帮忙”。
成立8个督察组加大督察力度;新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降低预案启动门槛,提前实施应急措施;将应急工作纳入秋冬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实施常态化管控;建成全省首个大气科研综合实验室并正式投入使用……防霾治霾,成都今年频出重拳,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科学施治。随着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市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也越来越清晰有效。
“霾来如山倒,霾去如抽丝。”大气环境要恢复活力与健康,不可能一剂猛药就药到病除,国际经验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成果认为,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治理大多花了20到30年。20世纪中期,面对雾霾等大气污染带来的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包括立法保障、制定战略和计划、分阶段治理等在内的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当今治理雾霾也许可以将时间尽量缩短,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认真研究分析,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经验,做好打持久战的各项准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打赢这场战役,既要“人努力”,也要“天帮忙”。“天帮忙”可遇而不可求,“人努力”才是根本。彻底驱散雾霾,只能依靠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实实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更有力的环保减排措施。
政府和企业需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绿地、加强预警应急,常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公众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健康防护的同时,也应把节能减排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多“绿色”改变。雾霾来临时,别灰心气馁,雾霾消散时,别忘了践行环保。
蓝天保卫战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同呼吸、共奋斗”,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全民共治,让蓝天常在。
新闻推荐
成都市“网络理政十大年度案例”评选 鼓励共享单车发展 成都出台全国首个规范性文件
共享单车规范停放成都街头新风景成都市首届“网络理政十大年度案例”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市民网友热情参与,推荐了不少身边令人称道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是通过网络理政平台得以解决的民生“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