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给学生减负”已经喊了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从上层设计到地方实践,其实一直都在设法破题。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合理控制作业量,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与此同时,各地都推出了自己的办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规定,“学生晚10点若还未完成作业,有家长证明可不做完”;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倡议书,叫停家长给学生作业签字……
种种迹象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各方对此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与一致判断。为了有效治理这一问题,成都市教育局专门出台了《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对上级规章的一种延伸、具化,也是基于本地实际的一份针对性解决方案。其中,“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保障学生学习和睡眠时间”“六严禁”等内容可谓深得人心。
现实语境下,所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无疑有着极为复杂的成因。学校的课程安排、作业管理、评价模式的固有缺陷,再加之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种种因素一同作用共同造成了学生们不堪重负。为此,《指导意见》分别从各关联因素逐个切入,条分缕析作出了针对性的规范,这相较于过往笼统含糊的“要求”,势必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意味着,今后对学校专项管理、检查,将变得更为细化。
《指导意见》出台,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治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难题,已然刻不容缓。诚如我们日常所感受到的,“学生的负担”,很多时候已经外溢成为“家长的负担”甚至“家庭的负担”,整个社会都被这其间的巨大压力拖得疲惫不堪。现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家长焦虑、市场催化的结果。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补课培优供需两旺,太多人被裹挟进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抢跑竞争之中。《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引导家长理性关注学生学业水平,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正是意图引导大家跳出这一怪圈。
《指导意见》内容林林总总,基本逻辑自然是“对症下药”。然而,过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给学生减负从来不易,所谓“课业负担”不仅容易转移、变形,并且素来极易反弹。从根本上说,只有淡化教学的机械性增加其创造性,真正优化学业的评价方式以及升学的竞争逻辑,或许才能打破“加压—减负”的无尽循环。
新闻推荐
昨日,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光明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的“因爱同行”2017网络公益年度总结发布和颁奖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成都晚报雷锋热线项目获...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