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他被小儿麻痹症夺去了行走的权利;三十年前,他初中毕业辍学谋生;二十年前,他耕耘砚田畅游墨海;十年前,他加入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如今,他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妻子和热爱的事业。
杨峰书法作品
A
一场大病 自此拐杖相伴
1974年夏,杨峰出生在定远县城近郊的严桥小乡镇上。两岁之前,他生命的天空阳光灿烂。一天深夜,两岁的小杨峰忽发高烧,因未能成功治疗得了可怕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双腿失去行走的能力。一年级起,杨峰正式地拄起拐杖。刚刚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命运就向他展示了残酷的一面。
肢体的残疾,并不意味着智力的低能。杨峰早慧,五岁就背起书包上了学堂。在农村,比一般儿童入学要早三、四年,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茅。杨峰自小便知学习的重要,知识的可贵。然而,现实的伤痛和身体的残疾带给他诸多难以跨越的困难。他在乡镇坚持念完小学、初中,却发现无法去县城接受高中教育。因为高中三年,无论是每天来回数十里的奔波,还是长期住校,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手来照顾护送。他的父母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荷,弟妹尚小,又正在求学阶段,杨峰无可选择地面临两个字:退学。
退了学的杨峰既不能下田干活,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外出打工。乡领导伸出援助之手,特意招他进了乡农机站做临时工,在门市部当售货员。杨峰业余时间又自学了财务知识,做了站里的主办会计。后来又学会了电视机、收录机和钟表的修理,义务帮助乡里四邻修电器。这样做,既体现了自身价值,有了一份荣誉感和成就感,也是向世人证明:一个人即使失去双腿,也能够自食其力。再后来,杨峰自家也沿街盖上门面房,经销烟酒百货,于是他辞去了临时工,回来站自家柜台。为了进货方便,还买了一台助残型马士达机动三轮车,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引来无数双钦佩的目光。按说,对一名生活在农村的残疾青年来讲,这一切都足以为豪。然而,杨峰内心总有一种缺憾,时时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怀,这一切与物质无关,属于精神的范筹,灵魂的高度……
B
良师益友 兴趣变为追求
杨峰的家庭颇有家学渊源。他的爷爷早年念过私塾,擅长古文,精通书法,在四里八乡很受尊重,常在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为乡邻欣然命笔。在这种环境里成长,杨峰打小就对书法有了兴趣。四年级始,爷爷就开始让他接触书法,教他一字一笔临摹《玄秘塔碑》。齿岁渐长,初中三年里,又跟随乡贤杨家璋临习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睛雨雪,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十年光阴,杨峰从未中断过临帖摹碑。书法,始终像一个绚烂的梦,无论是失学,还是困顿,心中的梦从未失色、失落;书法,那神奇的汉字,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充满魅力的真草隶篆,始终没有从杨峰的精神世界消失,而是蛰伏在他的心灵深处,等待被春风唤醒,等待着阳光的照耀。杨峰终于知道缺少什么了,他重拾丢弃已久的毛笔,擦亮尘封的砚台,购回一刀刀宣纸,订阅了专业书刊。当他用蘸满墨汁的毛笔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写出第一个方块字时,仿佛看见鲜花初绽,小鸟挣脱笼子。杨峰终于唤回沉睡已久的春天。
再次亲近书法时,杨峰发现远不是当初习练毛笔字那么简单,写出的字左看右看总不满意,为此他苦恼过、困惑过。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件事情,要想成功,靠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当他把探求的目光放开,才发现周围存在一个庞大的活跃的书法圈子。很快,其他同好也惊喜地发现了他这位身残志坚的小小书法家。他首先结识了本土善书画、会刻字、爱收藏、懂鉴赏、通民俗的杨亚东,开拓了眼界;接着,滁州市文联书协主席桓开泉也给了皖东书坛这位特殊的新人以极大的关注;更为难忘的是,滁州市书坛领军式人物范振海对他长期的帮助。范先生热心书法教育,施教有方,他注重挖掘和提升杨峰的内蕴力,使杨峰受益多多。范先生的帮助是多方面的,杨峰几次全国入展作品的用纸都是他特别赠予,并无偿为杨峰治印刻章。杨峰一直感动着来自社会大家庭各方面的温暖。令他感到格外幸运的是,他拜识了著名军旅书法家倪进祥。倪先生是军界才子,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书坛顶级赛事入展、获奖,享有崇高的声誉。倪先生是到严桥岳丈家探亲发现杨峰的,他十分器重这位小老乡,更为杨峰的精神所感动,决心竭尽所能来帮助杨峰。首先,他要求杨峰读书与练字并重,告诫说:一个书家必须通过阅读来加强修养提高境界。因此,杨峰至今每天还保持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其次,倪先生还鼓励杨峰进行楹联创作。倪先生的古文楹联功底很深,曾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为党政军领导人或庆典活动撰写楹联。他对杨峰的每幅楹联都仔细推敲、字斟句酌,从平仄到韵脚,从对仗到用典都予以具体指导。杨峰进步很快,并且加入了中国楹联家协会。
倪先生不仅每次返乡省亲都亲临杨峰府上,面对面手把手辅导,回京后仍与杨峰保持书信往来。他要求杨峰定期寄去书法作业,阅后用红笔批改订正,并另注范字寄回。每一次捧读倪先生订正的习作,杨峰都仿佛受到一次艺术的洗礼。认识倪先生之前,杨峰主要习练小楷。这样无须依赖双拐,坐凳伏案即可。倪先生看重杨峰大篆和章草的潜力,要他把此当作主攻的书体。这就需要站立于书案前悬肘挥毫。杨峰的双腿因支撑能力的丧失,只能用双拐架托起全身的重量,如此又很难从容自如的捉笔书写。有一次,杨峰看电视介绍体操运动员李小双为练好双杠平衡,双臂展开担在杠上练耐力,时间一长,双腋都磨出老茧,终于练成杠上纹丝不动的过硬功夫。杨峰开始摹仿李小双,就这样,在遍尝了麻胀酸痛百般滋味后,杨峰终于能撑起双拐,轻松地“驾驭”起自已百多斤的身躯,单手搦笔,在素洁的宣纸上淋漓尽致地挥洒翰墨了。
□忽艳
□湄水/文
C
勤奋付出 梦想照进现实
杨峰学书法,经历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多年来,他单独或会同其他书法爱好者,无数次外出取经,观摩高规格的书法展。在远去的高铁车厢或大巴车里,杨峰信心满满地奔驰在求知的征程中;在宽敞明亮的展厅里,杨峰拄着拐杖,缓缓地从一帧帧作品前走过,拐杖点击地面,像是咚咚的进军鼓点。成功总是留给勤奋的人、有准备的人。一扇门关了,却有更多的窗户打开。杨峰的书法突飞猛进,在兼顾多种书体的同时,大篆和章草的成就更为显著。尤其大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用笔简约、空灵,气息高古的艺术风格,有多幅作品入展、获奖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赛,多幅作品刊登或选入《中国书法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杂志》、《翰墨中国》、《中国楹联大典》等著名报刊。去年,他凭借过硬的入会条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且荣任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市、县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了他的事迹。清华学院书法高研班专门邀请他任客座讲师。高等学府的三尺讲台上,杨峰侃侃而谈。他向学生们讲授自己学书的心得和技艺,学生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领悟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
适龄青年杨峰的婚姻并不顺利。守旧封建的乡风习俗使得许多姑娘不愿将终身托付一个残疾青年。杨峰不怨天不怨地,他相信耕耘总会有收获。终于,上帝又为杨峰打开一扇窗。在他即将跨入不惑之岁的时候,邻村的王学青走进了他的生活。2011年,俩人结为伉俪。现在,杨峰有了车子、房子、妻子,生活富裕了,但是他知道,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来回报社会。从自身的经历中,杨峰知道学书法应从儿童抓起,因此他一直梦想能办个少儿书法培训班。以前杨峰形吊影单,孤掌难鸣,办书法班谈何容易,现在有了携手的爱人,如虎添翼。他们将县城一套上百平米住房,装修改造一番,书法培训中心的牌子一挂,筑巢引凤,立即有许多家长慕名送来自己的孩子。杨峰的事业方兴未艾,他迈出的步伐坚实而自信。有理由相信,更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他。
杨峰和爱人在一起
新闻推荐
连江镇 迅速行动抗旱保苗夺丰收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