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制的明皇陵碑,置放在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的明皇陵﹙朱元璋父母陵墓﹚的神道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请联合国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多年来,凤阳县人民政府曾多次维修皇陵和皇陵碑。明皇陵碑虽几经毁坏、维修,但仍能触摸和看到难以掩饰的经历了六百余年的沧桑痕迹。
朱元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把自己的苦难身世,实事求是地毫无掩饰地撰写成文,并镌刻在石碑上,布告天下,留给后人,真是了不起。在他未建都南京之前,兵扎太平时,就有人建议他称王,当时,朱元璋也有这种想法。之后,有位名叫朱升的书生告诫他“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朱元璋欣然接受了朱升的建议,方才顺利地攻下建业﹙今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这说明朱元璋的胸怀确实远大,不仅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而且还能有自知之明。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第一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他出生在一座破庙旁的茅草庵里,10岁时帮工刘姓家放牛,17岁时父母双亡、两个兄长病故。朱元璋在碑文中叙道:“皇天白日,泣断心肠。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朱元璋从此在凤阳县“於皇寺”当了和尚。由于元朝腐败,战乱频繁,加之“值天无雨,遗蝗腾翔”,“居未两月,寺主封仓”。於皇寺住持封仓断粮,劝散僧人,自去谋生,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从凤阳出发一路向西行进,经皖西、湖北、河南,过黄河入河北再转回淮北,借化缘之名行乞讨之实,“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返回於皇寺时他己二十一岁,继续过着和尚生活,直至二十六岁时,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当兵”去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为父母兴建皇陵,并以碑文记之。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至是之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后延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兴造皇堂。“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朱元璋指出其撰文“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就是说写的碑文都是吹捧不实之词,达不到教训子孙后代之目的和教导子孙明白治理国家昌盛的道理。“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托昌”。故而亲自撰写。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元璋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寻常。
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朱元璋自撰的坦率的碑文叙述。朱元璋把这篇碑文,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和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携刻成碑,矗立于明皇陵的神道旁,向世人昭示。碑文1105个字,开头75个字表述撰写碑文的意图和指导思想,继之以358个字,记述其贫穷的家庭出身、卑微的身世和僧侣生活,然后以269个字记述戎马生涯、元末农民起义军情况。碑文的中部,又以102个字,记述姊逝遗子寻见朱元璋,“外甥见舅如见娘”、孟嫂“携儿挈女皆从傍”的情景。其后记述东渡入江,以及夺取元朝江山开创大明王朝,统一全国的全过程。“遂定建业,四守关防。”“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这就是他定都南京后,平定各地“义军”,统一华夏的真实写照。碑文叙事真切,感情动人,无一处吹虚自已,把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功勋,记叙在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结合上,这在中国历代帝陵碑文中,是绝无仅有的,是最为出众和感人的。
朱元璋撰写的《皇陵碑》,其文学艺术价值也很高,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如按现代诗排列,很像一首叙事记实长诗。大部段落,为四字或五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非常有趣,实属难得的帝王自述长赋。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记功夸赞的碑文。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着浩浩荡荡的威势。”皇陵碑还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是研究朱元璋一生经历的重要史料。
当今,重读这篇碑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告诫我们的官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倾听不同意见的胸怀,要有勤俭廉洁的作风,要据实施政、实事求是,不要文过饰非。你做的事情,成绩有多少,功劳有多大,应让人民去评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对你的功绩,他们是能够称得出来的。人民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新闻推荐
凤阳农业科技入户助农增收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