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曲艺之乡、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六张国字号名片使凤阳文化进一步升华;大明文化、凤阳花鼓文化及凤画文化、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各项文化建设齐头并进。近年来,凤阳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扎实做好文化事业发展工作,惠及民生。
凤阳县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挖掘保护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全县文化大餐呈现出营养多元化的局面。
每天清晨,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县县体育馆、各个健身广场都聚集很多唱歌、跳舞、戏曲表演的人。近年来,凤阳县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带动文化事业发展,培养组建演出团队100余个,发展农村业余表演队200多个,参与人员四五千人。
“发展文化不仅是事业,是产业,更是民生。”县委书记张勇说。根据不同的时节,县里举行大型群众文化艺术调演、消夏纳凉晚会、青年歌手大赛、春节文艺晚会等文艺演出,加上花样繁多的专题晚会、歌咏比赛、踩街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的各种文艺活动达到200多场次,“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成为该县文化活动的鲜明特点。
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文化下乡,使“健康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成立诗词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凤画协会、作家协会等社团10多个。通过建设农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培训文艺骨干、辅导业余文艺团队、扶持文化专业户,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把广大群众从文化活动的观众变成既“演戏”又“看戏”的主角。“种文化”不仅净化了社会风气,还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品位,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润滑剂”作用。全县15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已有文化站16个,县图书馆、文化馆和符合条件的乡镇文化站已全部免费开放;220个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综合文化站建设,建立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10个,开展了多项科教活动。
凤阳县将文物普查作为保护文物安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谜语、手工技艺、民间戏曲等,进行登记挑选,将影响力较大的项目进行整理并逐级申报。他们积极协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好明中都城午门工程的修缮工作,目前,午门修缮主体已基本结束,正启动考城张氏宗祠修缮工程;此外,《凤阳民歌》成功申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国家级项目名录。目前,该县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省级保护项目4项、市级保护10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15人,均在全省县级前列。这些非物资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都无形中将凤阳文化推向了全国,大大提升了凤阳文化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新闻推荐
凤阳念紧安全生产“紧箍咒”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