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有胜 通讯员陈太江
4月5日下午,小雨簌簌。在明光市柳巷镇浮山村黄桃基地,王大妈和几个村民正埋头点着花生。
开年以来,家境不济的王大妈“耗”在基地,已做了几个月的“常工”。一天百儿八十,匡算起来,已有不少的收入。不出远门,干点零活,对于守土本分又无特殊技能的王大妈而言,这不啻于掉下“馅饼”。如此机会,恰是镇党委、政府用心“撮合”而成的。
柳巷镇一直把扶贫脱贫作为民生工程放在首位,今年的力度、广度、深度,更甚以往。
1月16日,镇里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工作全面深入。随后,建档立卡回头看、扶贫职责、实施方案、结对帮扶、宣传发动、扶贫工作站、开发专家智囊团等10来项(个)制度、组织相继推出。目标只有一个,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
经过认真、细致筛选,镇里确定贫困户284户、690人。初步看来,“总量”不算大。然而,要让每户每人脱贫、最终致富,却是“大文章”,也非朝夕能成。
2月18日,该镇吹响“集结号”,召开扶贫攻坚结亲帮扶动员会,全体镇村干部、机关单位负责人悉数到位。全镇上下绷紧弦、一条心、一盘棋,为贫困户脱贫攻坚攒力量、做冲刺。
会后,镇主要领导会同所有帮扶人员立即进村入户“结亲”。人均5户,一户不少,一人不漏,心连心结对帮扶,手牵手脱贫致富。结亲帮扶严格做到分类结对,力求均衡。分清贫困对象属性,即有劳动能力、致富意愿、发展潜质的贫困对象和无劳动能力及五保贫困户两大类。然后,分类实施,重点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发展潜质的实行重点结对,安排事业心强、懂技术的干部进行帮扶;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适度均衡帮扶。
针对扶贫攻坚这个系统工程,镇里又集思广益,“旁征博引”,运用了切实有效的手段。
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该镇因地制宜,因户施政,务求实效地制定扶贫规划,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以干部结亲、一帮到底、对口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升贫困户致富能力;同时,整合实际,调整产业结构,谋划引进扶贫项目,带动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提高人口素质,智力扶贫。采取以大小会议宣传启发贫困户思想,以结对帮扶开导贫困户思想,以成功脱贫致富典型现身说法感染贫困户思想,以外出参观拓展贫困户思想,使其真正从思想上脱贫,主动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强化保障措施,有效扶贫。该镇定期、不定期地对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检查,确保工作有效落实,做到统筹兼顾,统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确保扶贫攻坚与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同步推进、同步达效。提供技术,产业扶贫。组织专门人员,给有基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种、养殖方面技术。积极帮助协调小额信贷,争取资金,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
事实上,在平时,镇里还见缝插针,把握时机,为贫困户提供“商机”——柳巷大道绿化补植提升工程实施时,特意安排6名贫困户;滨淮森林长廊建设时,“关心”贫困户7人;浮山黄桃基地日常打理,惠及8名贫困户;主动联系安排数十名贫困户,到镇里和附近的企业、种养殖基地、建筑工地做工。
新闻推荐
明光采取切实措施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发展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