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胡明兵
又到插秧季节,崔学明心里有块石头始终无法放下:2013年大旱时节,因电灌站引水沟渠不通,他损失惨重。两年后的今天,给他造成损失的沟渠依然淤塞,他有点坐不住了,向本报反映了此事,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让沟渠畅通起来,避免损失再次发生。
崔学明是全椒县襄河镇教场村人,他告诉记者,2013年4月,他在本村流转了近400土地,当年种植了水稻。但时运不济,2013年全椒旱情严重,他想动用村里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电灌站抽水抗旱,却发现电灌站的引水渠有500米已被淤实,并被村民栽上了树,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
无奈,他只得向村“两委”领导反映,领导答复说会尽快解决。但2013年的种粮损失已无法挽回,损失约20万元。2014年春季,他又去找村领导,领导说到冬天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时来搞,但转眼现在已是2015年的安种季节,水渠依然不通,今年如果再发生旱情,2013年的悲剧将重新上演,他一个农民实在无法再承受这样的损失。 “都说国家支持土地流转,支持种粮大户搞规模种植,可政策一到下面怎么就变味了呢? ”崔学明说。
为详细了解此事,记者联系了教场村党支部陈书记,他告诉记者,该电灌站是1976年建的,用于引用外水,后来由于抽水费用比较高,电灌站基本不用,村民抗旱主要靠挖当家塘,正常年份基本够用。土地流转给崔学明承包时,村民组和崔并没明确约定修电灌站的费用由谁来承担。村里也比较重视此事,今年春季已经将此水渠申报了小水利项目资金,等项目批准下来,就开始维修。
随后,记者联系了襄河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钟,他说,在当地土地流转之前,这条沟渠是长期不用的。他上次已经督促过这件事,并安排一位副主任在落实,他会再次督促解决此事。
崔学明认为,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种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种趋势,种粮大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地方政府应妥善解决,不能推来推去,毕竟农民流转土地种点粮食不容易,他希望水渠能尽快通起来。
新闻推荐
9月3日,雨夜,全椒县公安局大墅派出所接“110”指令:某乡间路边一辆电动车倒在地上,车灯开着,却不见有人。民警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四处寻找车主未果。细心的民警通过车上的广告牌,终于查出车主杨某的住...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