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天长新闻 > 正文

农田创业让他走上“金光大道” ——记天长市新型职业农民宣有林 李炳旺 王 洋 徐玉萍

来源:滁州日报 2015-01-28 15:12   https://www.yybnet.net/

在天长市仁和集镇王桥村的田间地头,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位衣着朴素、身材高大、干事利索的中年汉子,他就是该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宣有林。

今年50岁的宣有林,本是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农民。3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听收音机了解到国家缺乏粮食,便萌发了当种粮大户的念头。可那时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谁也不肯放手,流转不到土地,他只好外出做小生意。

转眼到了200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村民纷纷进城,看到许多乡亲迫切希望把土地流转出去,宣有林回乡种田的念头又开始萌动。

当年春天,该市仁和集镇王桥村1200亩董尖圩张榜招标种田能手,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宣有林毅然决然地同弟弟宣有良跑到王桥村签订了为期8年的承包合同。

从此,宣有林举家搬迁,来到董尖圩开垦这片荒凉的圩田。他拿出多年做生意的积蓄,并从亲戚朋友处举债50多万元,采取机械人力结合的方法,大干3个月,将董尖圩埂从7点高程增加到9.5,新建了一个排灌站,同时用推土机将圩推平并改成一块块农田,当年便种上了水稻。

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年8月,江淮大地洪水泛滥,肆虐的洪水吞没了千亩绿油油的水稻。一家人望着滔滔洪水,泪如泉涌……

开弓没有回头箭,哪里跌倒哪里爬起。面对失败,宣有林认真吸取教训。大水过后,他东挪西借,又筹集了20多万元,按水利专家的意见,再次对董尖圩进行改造加固,使圩埂可抗十年一遇的大洪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夏,宣有林种植的优质小麦喜获丰收。秋季,引种的价高质优武育粳又获大丰收,亩均单产达到550公斤,当年创收200多万元。

此后的两年,宣有林的家庭农场都取得了好收成。2008年5月,宣有林牵头成立了天长市董尖圩稻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粮面积发展到6110亩。近几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他同安徽倮倮米业签约实行订单生产,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不但自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每年还为合作社社员及周边农户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由于成绩突出,宣有林自然被评为“全国种粮标兵”。

一花独放不是春。宣有林在摸索出一套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成功之路后,为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抱团发展,2012年3月,他又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按照“六个一点”的发展思路,即成本再降一点、单产再增一点、农机等利用率再合理一点、农产品销售再好一点、融资再活一点、诚信和综合素质再高一点,设立了职业农民服务中心,建立了职业农民网站,通过这两个载体,为成员提供团购联销、资源共享、资金互助以及人才培训、技术、信息等服务,使2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抱团发展。

据统计,近三年来,宣有林牵头成立的联合社通过团购农资、集中销售、农事服务等,累计为210多家成员单位节本增效5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石梁镇 整治“三线三边”显成效 王冬梅 费小珊

本报讯 天长市石梁镇以“三线三边”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积极谋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通过整治,使全镇面貌焕然一新。整治期间,该镇累计投...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农田创业让他走上“金光大道” ——记天长市新型职业农民宣有林 李炳旺 王 洋 徐玉萍)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