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炎武同志永远离开我们了,我们为失去一位好领导而异常悲痛。
市委在为吴炎武同志逝世发布的讣告第一句便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对“优秀党员”的定语,吴炎武同志是受之无愧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好党员、好领导。
吴炎武同志1941年便参加了革命,为战争做过情报工作,以后便从基层领导陆续擢升,最后担任中共滁县地委书记、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离休。离休以后“离而不休”,先后从事关心下一代、书画函授教育、老年教育、新四军研究等领导工作,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正如他在自己的诗作里所表述:“风雨兼程若许年,耕耘未敢半日闲。”(《赠关工委诸同志》)
我和吴炎武同志接触的开始在1958年。那时,他是中共蚌埠地委的秘书长,我在《拂晓报》社做编辑工作。报纸在复印前需将“大样”送地委审阅,地委审“大样”主要是秘书长,每次送“大样”大多是由我负责,这样便有了接触。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勤奋、认真、谦逊、和蔼。每次我将“大样”送到,他总是说:“你坐,我马上来看。”他认真地将各条新闻逐句逐字看过,有时稍作修改,然后签字让我拿走。有时送“大样”在夜里12时以后,地委食堂送去些夜间面条,他便亲切地招呼我:“你也吃点,再回去休息。”对同志可谓体贴入微。
吴炎武同志工作认真,态度谦逊是一贯的。他担任地委秘书长期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其他时间都是在办公室里,所以人们都说,“找吴秘书长很容易,到他办公室准能找到。”当了地委书记及离休后,依然如此。2013年,我为他的《九二回眸》所写《序言》中曾例举一件具体的事,不妨再说一遍。2008年,滁州老年文化艺术学校编印一本反映办学历程的册子,取名《绚烂的夕阳》,我请吴老(这时,统称他“吴老”)题写这一书名,吴老及时写好后派人送来,并附一函曰:“树明同志:遵嘱新著题签,写得不好,现奉上,请酌用。顺祝教安!吴炎武2008.6.15”。寥寥数语,其谦逊态度渗透于字里行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反革命”,在一次劳动中眼睛被砸伤,吴炎武同志出于关爱,在一天晚上摸着黑到我家看我,令我全家惊愕和感激。他安慰我说:“你要挺得住啊!将来定案时,我们总要说话的!”那时,他作为地委的当权派已经自身难保,“造反派”呼叱昂昂,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啊!
1986年,吴炎武同志领首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滁州分校”,当时他虽然刚从中共滁县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不久,但是所遇到的困难仍然不少,没有资金,没有校舍和办公地点。但他不畏艰辛,知难而进,把这所书画函授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没有钱,自己掏,直到1994年“分校”改名“滁州书画函授院”,一次开会吃饭,还是他从家里带了两瓶酒招待客人。
1995年,他领首创办滁州老年大学,年龄已经74岁。他不停地奔波,除了滁州老年大学的工作之外,又亲自到各县市去帮助筹划,将各县市老年大学及部分乡镇老年学校办了起来。各县、市老年大学及定远的炉桥、永康,全椒的古河、明光的张八岭、南谯的乌衣等老年学校的开学典礼,他都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给予热情鼓励。各个老年学校每有好的成绩,他都欣喜若狂。凤阳县老年大学兴建校舍,他给予个人捐献;天长市老年大学建校十周年,他即兴赋诗祝贺:“青山碧水钟灵秀,论教谈经匠意宏。竹雨松风抒远志,凭栏长啸见峥嵘。”说他是滁州老年教育的奠基人,毫不夸张。
2005年,我领首创办滁州老年文化艺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吴炎武同志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他欣然担任学校的顾问,学校的所有重大活动他都亲自到场;学校艺术团的每次大型演出,他都从头至尾观看。他高度赞扬滁州老年文化艺术学校的办学成绩,说:“这应是滁州的一个品牌”。他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还念念不忘地叮嘱我:“要把学校办好!”我把学校移交给金连成同志,并告诉他:市政府已决定迁走“电大”,老年文化艺术学校将迁至“电大”继续办学,他很高兴,弥留之际交待我三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转告金连成同志,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好好办下去。
吴炎武同志享寿94岁,工作时间达到74年。他一生勤奋踏实,清正廉洁,公而忘私,革命拼命,离休不休,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止。诚如他自己在《怀旧与追梦》一诗中所述:“江淮之水自悠悠,风雨同舟赋壮筹。执着追求中国梦,耕耘甘做老黄牛!”
●灵湫微言●
新闻推荐
郑集镇开展防溺水专项检查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