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初春的阳光,记者走进达州市2015年度“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以及一座座错落有致、造型新颖的小洋楼,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三五成群,让这个乡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谈及圣水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华丽蜕变,村民们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策。
远走他乡
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土要刨细,沟要挖深一点,栽种时要留有足够的距离。”初见王策,他正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园区栽种核桃树苗。记者眼前的王策,高高的个子,结实的身板,戴着一副黑边眼镜。
漫步在园区的生产道上,王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上世纪60年代末,王策出生在宣汉县南坝镇后坝村一个贫穷的家庭。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辍学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没过几年,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内地,王策便做起了废品收购、药材买卖等小本生意。当时村里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说:“这孩子是块做生意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掀起打工热潮。王策和妻子商定,放弃日益兴旺的小本生意,举家前往新疆阿克苏市。在新疆,王策做起了面粉加工生意。在王策的悉心经营下,他的面粉加工厂一天天红火起来,生产出的面条供不应求,每月上万元的利润让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王策在阿克苏市租赁土地种植棉花,从先期100亩发展到后来4000亩。王策用他的勤劳和智慧,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
回报家乡
带领村民致富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新疆1998年的洪灾和1999年的雪灾让王策的农场损失惨重。
进入21世纪,发展的浪潮涌向内地。在亲朋好友的建议下,王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从事房地产开发,他的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2013年的某一天,王策到茶河乡圣水村走亲戚,崎岖的山路、破旧的房屋、贫瘠的土地……圣水村的落后深深地印在了王策的脑海里。
“我要到圣水村投资农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王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但换来的却是妻子的反对,“你从农村走出来,又回到农村去发展,你究竟为的是什么?”
“我的财富是社会给予的,我有责任回报社会。”王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圣水村位于宣汉县茶河乡西部,是茶河乡最边远的村。王策在圣水村投资2800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建立2个水果种植基地,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和青脆李、脆红李400亩以及秦王桃800亩。
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王策还出资500余万元,为78户村民代建新房34栋。“当地村民只需交上2万元的定金,我们就可为他们代建新房。”王策告诉记者,“代建新房采取‘按揭\’的方式,建成后,村民只需交够总造价70%的款项就可入住,其余30%则从村民在合作社的劳动工资中慢慢扣除。”
正在园区内干活的村民向国光告诉记者,她家的6亩多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土地租赁费有4000元左右,每月在合作社干活可以挣到一千多元,这比以前种地划算多了。
“如今,在我们圣水村,群众住进了小洋楼,出门走的是水泥路,做饭用上了自来水,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都得感谢王策!”村民向本金说道。
“下一步,我还将在岭岗村、大水村、南坝二塘村流转土地,计划发展果蔬1万亩,让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康。”谈及未来发展,王策信心满满。□文/图 特约记者王兴寨 胡果
新闻推荐
1988年10月,宣汉县某银行所属城镇房地产信贷部A、某乡镇人民政府所属的企业综合服务站B与C建筑公司共同注资成立联合房地产开发公司D。1991年11月,所在乡镇统建办出具《拆迁通知》,D公司对杨树的房...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