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原来破旧的村活动阵地变漂亮了,我们跳坝坝舞也有地方了。”近日,看着眼前村活动阵地面貌焕然一新,旁边还多了一个休闲院坝,宣汉县清溪镇常宁村村民黄阿姨说。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该县在贫困村推行的第一书记“五带”工作法。“五带”工作法是指带项目进村、带观念进心、带信息进户、带技术进田、带爱心进院。该工作法从去年3月推行以来,受到干部群众欢迎,激活了贫困村“一池春水”。
“四无”村华丽转身
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的宣汉县厂溪镇板寨村是国定建卡贫困村,该村“没有通水泥路、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安全放心电”,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四无”村。
去年3月,宣汉县人民医院职工尹敬被选派到板寨村担任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尹敬带来的,还有宣汉县人民医院与该村签订的一份援助协议。该协议规定,宣汉县人民医院连续3年每年援助30万元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宣汉县人民医院和当地党委政府一道,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120多万元。自此,板寨村面貌悄然改变,公路硬化了、自来水安装了、手机有信号了、村庄更美了……板寨村从“四无”村华丽转身为“四有村”。
近年来,宣汉县出台管理办法,明确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在资金和项目上的援助责任,将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实行“捆绑式”考核。目前,该县211个贫困村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决战,道路硬化、水利建设、农网改造、危房改造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庄稼汉变身“小老板”
40多岁的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村民唐远富,种了一辈子庄稼怎么也不明白,自己庄稼种得好,又舍得吃苦,可一年下来腰包里落不下几个钱。
唐远富也想干点别的挣钱,但苦于无门路。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晨峰动员他养黄牛。刚开始,他心存疑虑。彭晨峰帮他分析利弊,最终打消了他的疑虑。彭晨峰为他担保在当地银行贷款12万元,并请来养殖大户给他传授技术。去年唐远富养牛20多头,年底出栏5头,收入5万多元。今年唐远富扩大了养殖规模,并请了2个人在牛场帮忙。“守着几十头牛比守着几亩田好过日子多了,我现在也成小老板了。”谈及现在的收入,唐远富脸上乐得笑开了花。
近年来,宣汉县要求“第一书记”将“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为贫困户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作为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出台考核办法,压实“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去年,该县贫困村群众人均增收800多元。
“女书记”的“为民热线”
“张大爷,你的农保已经给你领回来了。”“王大哥,你的残疾证已经办下来了。”“张大婶,你要的果树苗已经联系好了。”土黄镇望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小莉一口气用手机打了三个电话。这都是村民委托王小莉帮忙咨询或办理的事,办好后王小莉给村民一一回复。
杨大爷的儿子儿媳均在广东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带着不满3岁的孙子。去年冬天的一天凌晨2点多,他的孙子突发高烧,于是,他赶紧拨通了王小莉的电话求助,王小莉很快就赶到了他家。在王小莉和村委会主任李长德的帮助下,杨大爷的孙子被送到村卫生室医治,很快康复。
“王书记是个热心肠人,大家有事喜欢打电话找她,她的手机都成了我们的‘热线电话\’了。”李长德说。
像王小莉这样的热心肠,在宣汉县贫困村“第一书记”中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些热心肠的“第一书记”,去年以来,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难题难事得到有效及时解决。
□袁春 焦胜
新闻推荐
外出打工尝尽酸甜苦辣 回家创业建起生态农庄 返乡农民工王舜: 创建“生态园” 放飞“绿色梦”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宣汉县塔河镇号楼村的宣汉县舜天湖生态农业观光园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宣汉县塔河镇号楼村的宣汉县舜天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看到,一片片经果林郁郁葱葱,池塘里一群群鱼儿穿梭游弋……这些都是返乡农民工王舜创业的结晶。...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