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一家老小住进小洋楼,生活比以前方便、舒适多了!”近日,记者走进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村民肖素琼指着自家150余平方米的新房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她家原来是土坯房,一直没有钱改造,改建新房是她一家人多年的夙愿。2015年,肖素琼通过“按揭”方式把土柸房变成了“小洋楼”。记者走进她家,只见房内装修一新,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家电样样俱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积极探索危房改造新模式,采取“老板出资建房、村民以土地流转费和工资抵余款”的“按揭”方式,修建了像肖素琼家一样的30栋78户房子。如今,一幢幢具有川东民居风格的小洋楼,成为圣水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穷山村”引来“富老板”
“黑溪沟一条河,单身汉打成坨……”几十年来,圣水村流传的这首民谣,深刻描绘了圣水村的贫穷。
2013年底,通过招商引资,圣水村引进业主王策流转土地147公顷,成立宣汉县圣丰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组织村民成立宣汉县圣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青脆李和秦王桃。目前,合作社种植红心猕猴桃67公顷、青脆李27公顷、秦王桃53公顷。
“我在这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差,我得帮他们改善。”王策说,他了解到村民改造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后,决定垫资为村民修建新居。
“土柸房”变成“小洋楼”
2014年初,王策与圣水村农户签订建房协议,农户交首付款2万元,王策以每平方米600元价格修建新房,完工后农户只需缴70%的房款就能入住,剩余30%房款村民以土地流转资金和务工收入抵扣。
村民向金平第一个响应。向金平以前在南坝镇买过房子,一对比心里有数,圣水村山高路远,每平方米600元是成本价。
向金平也是最快还完欠款的村民。他在猕猴桃园负责运输,从去年到现在,他和妻子的工资收入总计12万元,抵扣完所欠房款后还有剩余。
2014年年底,圣水村30栋房屋全部竣工。王策一结算,30栋房子自己垫资600多万元,回收了200多万元,交完70%房款的农户仅有10户。但目前,78户村民仍然全部搬进新居。
王策说,不少农户因为经济困难,确实没有很好履约,尽管回款并不理想,但他却并不担心。他掐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每户每年土地流转金有5000元,每户至少有一人在猕猴桃园区务工,年收入一万多元,每户只需3至4年即可还清欠款。
52岁的向守忠是一位贫困户,常年多病,父子俩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相依为命。王策了解这一情况后,免费为父子俩修建了新屋。“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住上新房子,这都得感谢王总!”这是向守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种先交首付,农民以土地流转费及务工工资抵余款的‘农村按揭房\’模式,解决了新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资金困难,而且能将业主与农民紧密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村产业发展。”宣汉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老传统”接受“新思想”
“过去,村民传统观念根生蒂固。如今,通过‘农村按揭房\’模式,村民目睹了新村的变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善于接受新思想了。”茶河乡党委书记郑家瑜说。
郑家瑜告诉记者,在圣水村的土地流转动员会上,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意流转,还为难干部,质疑干部。经过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群众才接受新思想,主动配合土地流转,支持王策在村里发展红心猕猴桃、青脆李、脆红李等水果产业。
如今,走进圣水村,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一栋栋白墙灰瓦的二层小别墅错落有致、简洁美观;硬化不久的村道、组道连接起家家户户和一块块农田,处处呈现出新气象。□特约记者 漆楚良
新闻推荐
捍卫消化道健康 ——宣汉县人民医院建院60周年发展纪实·消化内科篇
——宣汉县人民医院建院60周年发展纪实·消化内科篇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