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小笼包
刘玉华是粮食部门的公务员,还是阜南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他凭着对摄影艺术的钻研与追求,佳作不断,获奖连连。他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玩一下,但他却在光影世界中玩出一片新天地。近些日子,由于单位有个摄影展览,我和刘玉华接触的多一些,感觉他是一个诚恳善良、非常敬业的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
还是从他的摄影作品说起吧。《背影》这幅作品,不少人都见过,此作还获得了奖。画面中一老者微微弓背,肩挎条筐,踽踽前行,整个画面采用大面积的黑色,侧逆光的运用使人物从背景中凸现,勾勒出纵深感和层次感,左下角一抹虚化的绿色顿时让画面生动、活跃起来,又寓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生活虽有劳碌和艰辛,但那一丛绿色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背影,背影,仅仅是一个背影,让我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老人脸上的皱纹和沧桑,仿佛看到了他深邃的、坚定的目光,历经(难,饱经沧桑,为子孙、为家人、为生计,他终日劳作,依然前行。这让我想起朱自清散文《背影》,一个是文学作品,一个是摄影作品,两者都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角度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刘玉华的《小笼包》,拍摄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场景,当我们对此类景象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时,而刘玉华却有一双慧眼,捕捉到了这一生活瞬间,这幅作品所传递出的诸多信息,让我们开阔了视野。白色的蒸气急速升腾,喷薄而出、雾气笼罩,犹如仙境,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白色蒸气与人物之间形成的斜线构图,顿时使作品充满活力与动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烈焰升腾的炉火,听到了那笼屉里聚集的蒸气嗤嗤声、主人公的吆喝声。这些元素,通过摄影的手法,艺术的呈现,让我们领略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来自于辛勤劳动的哲理。
在此,不得不提起刘玉华另一幅作品《河之殇》。这幅作品可能被刘玉华其他大量作品所湮没,但是该作品所揭示的环境现象、表达的环境忧虑是令人非常沉重的。《河之殇》的色调沉重而不压抑,构图简约而不简单,方寸之间,小中见大,意境深远。
照片是在淮河岸边的一处采沙场拍摄的。百十座沙堆,一个连着一个,恰似一座座坟头,黑白的色调与沉重的环境相协调。多年以来,人们对淮河资源近乎疯狂的攫取,日夜不休,屡禁不止,这一破坏环境资源的后果不言而喻,长此以往,等于自掘坟墓!照片里座座沙堆恰似坟头的画面,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扭转和制止,不远的将来,我们面临的岂止是河之殇,而是空气之殇、水源之殇,进而是民族之殇,人类之殇!真想把《河之殇》悬挂在采沙商人的家中,悬挂在政府监管部门的办公室里,那才是警钟长鸣啊。
纵观刘玉华的摄影作品,可以发现他的摄影涉足领域非常宽泛,从风光小品到人物肖像,从生活纪实到民风民俗……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包罗万象,在他的镜头里,为我们呈现出气象万千,美轮美奂,卓尔不凡的光与影的美妙组合。他拍南湖、四里湖、县城风光,让我们领略了家园的旖旎美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愫由然而生;他拍摄的老街、老人、街邻街坊、剃头的、补胎的、抽烟的,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经定格,就让我们倍感亲切。它折射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的祖祖辈辈不正是在这种亘古不变的中华文化基因里、习俗里而生生不息吗?
总之,观察、赏析刘玉华的摄影作品,感觉他是用思想、用心去拍摄的,这也是他与一般摄影爱好者的不同所在。
新闻推荐
为选出群众满意的“当家人”,阜南县在基层组织换届工作中,以规范的工作组织、选举程序、换届纪律,确保换届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图为洪河桥镇白集村党员、群众代表在认真填写村干部民主测评表。&n...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